不同粗饲料配比对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的调控效应分析
薛英吉
昌图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辽宁铁岭 112599
一、引言
奶牛养殖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牛奶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与消费者健康。粗饲料作为奶牛日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奶牛的饱腹感和消化功能,还对产奶性能和乳品质有着深远影响。不同种类的粗饲料,其营养成分、纤维结构等存在差异,进而在不同配比下对奶牛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1]。研究不同粗饲料配比对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的调控效应,对于优化奶牛养殖的饲料配方、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分组
选取健康、体重、胎次、泌乳日龄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 头,随机分为 A、B、C、D 四个实验组,每组10 头奶牛。经检测,实验开始前各组奶牛的基础产奶量及乳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
),确保实验的初始条件一致性。
(二)粗饲料种类及配比
A 组:玉米秸秆( 70% ) + 苜蓿干草( 30% )。玉米秸秆含有约 30% 以上的碳水化合物、 2% -4%的蛋白质和 0.5% -1%的脂肪,苜蓿干草蛋白质含量约为 15% ,还富含 8% 的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
B 组:羊草 70% ) + 苜蓿干草 30% )。羊草在花期前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占干物质的 11% 以上,分蘖期高达 18.53% ,且矿物质、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每公斤干物质中含胡萝卜素49.5-85.87 毫克。
C 组:全株玉米青贮( 70% ) + 苜蓿干草 (30% )。全株玉米青贮能量来源主要为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其中淀粉约 25% 、中性洗涤纤维 45% ,糖分 10% ,蛋白质 10% ,脂肪 10% 。
D 组:全株玉米青贮( 50% )+羊草( 30% )+苜蓿干草( 20% )。
精粗比均控制在 50:50 ,确保各实验组除粗饲料配比外,其他基础营养条件一致。实验所用粗饲料均进行营养成分检测,保证饲料质量稳定。
(三)饲养管理
实验期间,所有奶牛采用相同的饲养管理方式,自由采食和饮水,保证充足的光照与适宜的饲养环境。每天定时记录奶牛的采食量、采食行为等情况。实验周期为 90 天,前15 天为预饲期,使奶牛适应新的日粮,正式实验期为75 天。
(四)测定指标与方法
奶量测定:每天定时记录每组奶牛的日产奶量,实验周期内统计平均日产奶量。
2.乳品质测定:每周采集牛奶样品,测定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干物质率、乳体细胞数等指标。乳脂率采用乳脂离心机法测定,乳蛋白率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乳糖率用酶比色法测定,乳干物质率通过烘干称重法测定,乳体细胞数利用体细胞计数仪测定。
三、实验结果
(一)对产奶量的影响
经过75 天的正式实验观察,C 组(全株玉米青贮( 70% )+苜蓿干草( 30% ))的平均日产奶量最高,达到了 35.6±2.5kg/d ,显著高于 A 组(玉米秸秆( 70% )+苜蓿干草 30% ))的 28.3±1.8kg/d( P<0.05) ),与B 组(羊草 (70% )+苜蓿干草 (30% ))的 32.1±2.1kg/d 和 D 组(全株玉米青贮 (50% )+羊草( 30% )+苜蓿干草 (20% ))的 33.4±2.3kg/d 相比也有一定优势 ⋅P<0.05 )。A 组的产奶量相对较低,具体数据见下表。

(二)对乳品质的影响1.乳脂率:C 组和 D 组的乳脂率较高,C 组乳脂率为 4.5±0.3% ,D 组为 4.3±0.2% ,显著高于 A 组
的 3.8±0.2% 和 B 组的 4.0±0.2% ( P<0.05 )。其中,C 组的乳脂率略高于D 组,表明全株玉米青贮在提升乳脂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乳蛋白率:C 组的乳蛋白率最高,达到 3.4±0.2% ,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 )。A 组乳蛋白率为 3.0±0.1% ,B 组为 3.1±0.1% ,D 组为 3.2±0.1% 说明 C 组的粗饲料配比更有利于奶牛对蛋白质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提高乳蛋白含量。
3.乳糖率与乳干物质率:四组之间乳糖率和乳干物质率的差异不显著 (P>0.05 ),但C 组和D 组在数值上相对较为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C 组乳糖率为 4.8±0.1% ,乳干物质率为 12.8±0.3% ;D 组乳糖率为 4.7±0.1% ,乳干物质率为 12.6±0.3% 。
4.乳体细胞数:A 组的乳体细胞数相对较多,为 35.6±3.2 万个 /mL ,C 组和 D 组的乳体细胞数较少,C 组为 25.3±2.1 万个 /mL ,D 组为 27.8±2.5 万个/mL,表明C 组和 D 组的粗饲料配比能更好地维持奶牛乳腺健康,降低乳腺炎等疾病的发生概率,进而提高乳品质( P<0.05 )。
四、讨论
(一)不同粗饲料配比对产奶量的影响机制
全株玉米青贮富含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和较高的水分,适口性好,能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其淀粉含量约 25% ,可为奶牛提供充足的能量,从而促进产奶量的提升。苜蓿干草蛋白质含量高、纤维品质好,与全株玉米青贮搭配,可在满足奶牛能量需求的同时,提供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优化瘤胃内的微生物发酵环境,进一步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增加产奶量[2]。而玉米秸秆营养成分相对单一,蛋白质含量仅 2%-4% ,单独使用或在配比中占比较大时,难以满足奶牛高产奶量的营养需求,导致产奶量较低。羊草虽然营养丰富,但在促进奶牛采食和提供能量方面,不如全株玉米青贮,因此产奶量也相对低于C 组。
(二)对乳品质的影响机制
1.乳脂率:粗饲料中的纤维在瘤胃内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其中乙酸是合成乳脂的重要前体物质。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搭配的组别,能为瘤胃微生物提供适宜的发酵底物,促进乙酸的生成,进而提高乳脂率。而玉米秸秆纤维消化率低,产生的乙酸不足,导致乳脂率较低。
2.乳蛋白率:苜蓿干草的优质蛋白为奶牛提供了丰富的氨基酸来源,有利于乳腺细胞合成乳蛋白。同时,适宜的粗饲料配比优化了瘤胃环境,促进微生物蛋白的合成,增加了奶牛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乳蛋白率。C 组中较高比例的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干草搭配,为瘤胃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发酵条件,使得微生物蛋白合成增加,奶牛对蛋白质的利用率提高,乳蛋白率也相应提高。
3.乳体细胞数:合理的粗饲料配比有助于维持奶牛的健康状况,减少应激和疾病的发生。当奶牛采食营养均衡的粗饲料时,机体免疫力增强,乳腺感染的风险降低,乳体细胞数减少,乳品质得到提升[3]。C 组和 D 组的粗饲料配比营养均衡,能为奶牛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奶牛免疫力,降低乳腺感染概率,所以乳体细胞数较少。
五、结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粗饲料配比对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在本实验设置的配比中,全株玉米青贮( 70% )+苜蓿干草( 30% )的组合在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改善乳品质方面效果最佳,可作为奶牛养殖中粗饲料配方的优选方案。然而,实际生产中还需综合考虑粗饲料的成本、来源稳定性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饲料配方,以实现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牛奶质量的双重提升。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种类粗饲料的合理配比,以及不同泌乳阶段奶牛对粗饲料需求的差异,为奶牛精准饲养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学梅,王立涛,梁晚枫.不同比例的精粗饲料对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02):37-38.
[2]郭斐.不同粗饲料对奶牛产奶量及生产效益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05):221.
[3]初晓红,朱涛,何书贵,等.饲喂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1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