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作者

郭丽丽

江西省吉安市第十三中学 江西吉安 343009

1、提高思政课教师本土红色文化理论素养

本土红色文化的引入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程度的影响极为关键,这不仅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还需要他们对红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与掌握。首先,教师需持续学习、深化理解本土红色文化知识要点,丰富自我学识并完善理论框架,进而与已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相互渗透,切实提升对于红色文化的洞察能力。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前往考察和走访当地红色文资源,以拓宽视野,积累教学案例素材,增强对于本土红色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来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历史人物,学习革命事迹和典型人物示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求幸福的艰辛。

2、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融合本土红色文化元素与学生成长需求,使之有机融入学生心灵。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善于整合本土红色文化内涵,使新时代的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纳革命先烈的思想境界和祈愿,从而使课本内容得以丰富、充实。此外,应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及现实问题,运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深度解析。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更易引起共鸣,增强思政教学的时代表达能力和针对性,提升实际效果。在教学策略上,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摒弃传统的教授模式,推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引进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主题的戏剧表演、歌曲舞蹈以及文学作品,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或者组织学生自主编排和演绎历史场景,以真人真事反映历史真实。另外,可以利用各种社区、班会、暑假实践机会等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区域进行实地调研探索,在实践中逐渐领会革命精神的真谛。

3、开展红色实践,实现小学生人生价值引领

教师应致力于红色教育,举办各式活动将学生引入历史长河,理解课本内容。小学全程开展高品质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全力弘扬种子文化。具体实施如下:首先通过学习党史,浏览党史学报告会等方式了解中国共产党历程,教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世,感恩生活,勤奋努力。其次为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红色经典名著如《闪闪的红星》《小游击队员》《铁道游击队》等,借此体验革命先辈的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以及英勇主义精神。学校鼓励并组织学生撰写红色小说读后感,举办读书交流会。最后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和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观赏电影如《觉醒年代》《建党伟业》等,并提交观后感,以此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渗透。四,举行“ 怀念烈士,珍爱今天” 主题教育活动以及“ 继承广州红,紧随党的步伐” 主题班会,两者相辅相成,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文字到视觉,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爱国情怀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4、传播红色文化,开拓小学生思政教育渠道

围绕地域特色与优秀红色文化,能够开拓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表露出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时代内涵。我们秉持着“ 文章承载思想,文化熏陶人性” 的理念,借助红色文学作品激励师生,塑造道德品格,使得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及价值观养成融为一体。主要措施包括:一,请求有经验的专家成为学校专属导师,为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二,设立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使青少年能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同时派遣优秀的小学生到红色基地进行义务讲解活动;三,推行手拉手活动,连接小学生与老干部,拓宽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四,通过展出当时物品,让革命传统在小学生中扎根开花。此外,教师还应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取得显著的教育成果。

5、构建红色网络,强化小学生思想阵地建设

为了有效掌握新时代网络教育的主导权并运用红色资源,教师应通过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红色基因,致力于深厚情感交流和亲身实践。教师应主动加强红色基地建设,广泛展开红色文化教育,利用校内各种媒介传播输入,在日常熏陶中学生深入了解并付诸行动,将红色基因作为学校良好风气及优秀品德的标志。在思政课程中,通过现代科技展示立体式红色文化内容,宣扬主要主题,释放积极能量,使其成为重要教育手段。红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凭借其渗入人心、影响深远的力量,传承爱国精神,鼓舞人们追溯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小学思政教育中的鲜明特色。

将红色文化引入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既艰巨又关键的任务。教育工作者需从教材选材、教学策略到校园文化氛围等诸多细节着手,积极寻找新的思维模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文化在塑造学生爱国情操、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特殊作用,为我国培养出全面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陈一收:《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 7 月。

[2]孙良瑛:《新时代文化自信及其建构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年 4 月。

[3]沈壮海等:《文化何以自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