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记忆的延续与场所精神的再生
宋可
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 450000
1.城市更新背景下老厂房改造的现状与矛盾
在全球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大量承载着工业文明记忆的老厂房、旧工业区面临功能转型与空间再生的迫切需求。老厂房改造项目数量激增,涵盖文创园区、商业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艺术空间等多元功能形态。这一过程既响应了“ 存量规划”的政策导向,也为城市闲置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当前的改造实践中普遍存在三重矛盾:其一,商业化趋同与地域特色消解的矛盾。许多项目为追求短期经济回报,采用“ 模板化” 改造模式,盲目引入网红餐饮、标准化商铺,导致不同城市的老厂房改造项目呈现“ 千厂一面” 的同质化特征,原有的工业地域特征被稀释;其二,物质空间更新与历史文脉断裂的矛盾。部分改造中存在“ 重形态轻内涵” 的倾向,过度拆除工业遗存、抹平历史痕迹,使改造后的空间仅保留“ 老厂房” 的外壳,却丧失了与工业历史对话的可能性;其三为功能满足与情感连接缺失的矛盾。改造设计多聚焦于空间的使用功能,却忽视了使用者对工业记忆的情感需求,难以形成持久的场所认同。
2 工业记忆延续对城市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从历史维度看,老厂房作为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的物质见证,记录了城市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轨迹,是理解城市“ 前世今生” 的关键密码。从社会维度看,工业记忆与代际情感紧密相连,对于老一辈产业工人而言,厂房是他们的青春与奋斗的载体;对于年轻一代,工业符号则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桥梁。
在文化认同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延续工业记忆具有三重现实意义。首先,强化城市身份认同。独特的工业历史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标签。其次,促进代际文化对话。通过工业记忆的活化,能够弥合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认知差异。最后,培育社区凝聚力。老厂房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若能承载集体记忆,将成为居民交往和活动的精神核心,吸引周边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进而形成独特的“ 社区-园区” 共生文化。
3 叙事性设计在场所精神再生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需求
场所精神的核心是空间与人类情感的深度联结,而这种联结的断裂正是当前老厂房改造的核心问题。叙事性设计作为一种以故事为核心的设计方法,将抽象的“ 工业记忆” 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空间语言,为场所精神的再生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3.1 叙事性设计的理论价值
从理论价值看,叙事性设计填补了三个领域的研究空白:
(1)打通工业遗产保护与空间设计的学科壁垒。现有工业遗产研究多聚焦于历史价值评估与保护技术,而空间设计研究侧重功能与美学,叙事性设计则将 “ 记忆传递” 作为核心目标,构建了“ 价值评估-符号转译-空间体验” 的完整逻辑链。
(2)拓展空间叙事理论的应用边界。传统空间叙事研究多集中于博物馆、纪念馆等“ 刻意叙事”的空间,而老厂房改造中的叙事需平衡功能实用性与叙事完整性,为该理论在复杂功能空间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3)深化场所理论的实践路径。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强调“ 空间-人-文化” 的关联,但未明确具体设计方法,叙事性设计通过“ 主题定位-线索组织-符号植入” 的操作体系,使场所精神的再生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步骤。
3.2 叙事性设计的实践价值
从实践需求看,叙事性设计首先解决了“ 符号堆砌” 的浅层叙事问题。许多项目仅简单保留旧设备、涂鸦墙面,却缺乏对工业记忆的系统梳理,导致叙事碎片化。叙事性设计通过“ 主题提炼-线索串联” ,确保符号的使用服务于完整的故事逻辑;其次平衡了保护与创新的矛盾。通过“ 旧元素新解读” ,使工业记忆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获得新生;最后提升了空间的情感体验深度。借助互动叙事设计,例如利用 AR 技术还原生产场景,或是设置“ 工人故事” 语音导览等,让使用者从单纯的“ 旁观者” 转变为“ 叙事参与者” ,从而大大强化了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共鸣。
4 工业记忆的叙事载体挖掘
工业记忆的存续依赖于具体的“ 载体” ,这些载体既是历史信息的物质或非物质依托,也是叙事性设计的核心素材来源。
4.1 物质载体:工业历史的“ 实体见证者”
物质载体是工业记忆最直观的呈现形式,它们以可触摸、可感知的形态记录着工业活动的痕迹。
建筑本体:作为工业生产的“ 容器” ,老厂房的建筑形态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功能逻辑。例如,锯齿形屋顶、高侧窗、混凝土排架结构等,均是特定工业类型的“ 建筑语言” ;而墙面的斑驳肌理、遗留的门窗洞口、地面的机床固定痕迹,更是时间流逝的直接印记。这些元素不仅具有结构或功能价值,更是叙事设计中“ 空间语境” 的核心构成。
生产遗存: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设备、工具与标识,是工业记忆最鲜活的载体。按功能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设备,如纺织厂的织布机、钢铁厂的轧机、印刷厂的铅字排版机,其形态与工艺直接反映行业技术水平;二是辅助设施,如输送管道、起重吊车、储料罐,它们构成了生产流程的空间网络;三是标识系统,如车间标语“ 安全生产” 、设备编号、黑板报通知、职工考勤表等,这些文字信息直接传递着特定时代的管理模式与集体价值观。
场地环境:老厂房所在的厂区景观与外部环境,是工业记忆的“ 空间背景” 。包括厂区内的铁轨、烟囱、老树、挡土墙与道路肌理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老厂房生产场景的空间叙事背景,让使用者能直观感受到工业生产与场地的紧密关联。
4.2 非物质载体:工业文化的“ 精神内核”
非物质载体是依附于物质载体之上的文化内涵、情感记忆与社会关系,它们是工业记忆的深层灵魂,决定了叙事设计的情感厚度与文化深度。
生产工艺:特定工业领域的生产流程、技术方法与操作规范,是工业记忆的 “ 动态线索” 。例如,纺织厂的“ 纺纱-织布-染整” 流程、陶瓷厂的“ 制坯-上釉-烧制” 工艺,不仅反映了行业技术特征,更蕴含着“ 分工协作” 、“ 精益求精” 的工业精神。在改造设计中,通过还原或隐喻生产工艺,可让使用者理解工业生产的逻辑与价值。
工人故事:厂区职工的个人经历、集体记忆与口述历史,是工业记忆的“ 情感纽带” 。包括工人的工作日常、重大事件、人际关系等,这种个人化叙事能极大增强空间的情感共鸣。
工业文化: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工业精神、地域特色与社会价值,是工业记忆的“ 文化底色” 。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自力更生” 工业精神、改革开放后的“ 市场化转型” 探索,或是地域特有的工业传统。这些文化内涵为叙事设计提供了“ 主题方向” ,确保叙事不仅停留在“ 记录历史” ,更能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
5.老厂房改造中叙事性设计的方法构建
叙事性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工业记忆的载体与叙事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体验。
5.1 符号提取与转译:工业记忆的视觉化表达工业符号是工业记忆最直接的视觉载体,其提取与转译是叙事性设计的基础环节。
对于具有高度历史价值或情感共鸣的工业遗存,应采用原真性保留的方式,强调“ 最小干预” 原则,通过清洁、加固、功能性改造等手段,让遗存物在新空间中继续“ 讲述” 自身的历史。
(2)简化提炼:从复杂形态到核心符号
对于形态复杂或功能冗余的工业元素,如管道系统、设备零件等,需通过简化提炼,提取其最具代表性的视觉特征,转化为适应现代设计的“ 核心符号” 。这种方法既能保留工业记忆的基因,又能避免空间的杂乱感。
(3)重构创新:工业元素的跨界融合
重构创新是将不同工业载体的符号进行拆解、重组与跨界应用,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意义。这种方法强调打破工业元素的固有属性,通过与现代材料、技术的结合,创造“ 既熟悉又陌生” 的体验,丰富叙事的层次与趣味性。
5.2 空间序列与场景营造:叙事逻辑的空间化呈现
空间是叙事的舞台,通过对老厂房原有空间结构的梳理与重组,构建符合叙事主题的空间序列与场景,能引导使用者在行走中“ 阅读” 工业故事。
(1)线性叙事:沿着历史脉络的空间漫游
线性叙事以时间顺序或生产流程为线索,将空间按“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的节奏组织,让使用者在连续的行走体验中感受工业记忆的完整脉络。这种方法适用于工业历史清晰、空间序列完整的老厂房,如流水线生产的工厂、具有明确年代分层的厂区。
(2)非线性叙事:碎片化记忆的拼贴与碰撞
非线性叙事打破单一时间或空间线索,通过多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 叙事单元” ,如主题展区、特色空间等的拼贴,让使用者自由选择体验路径,形成个性化的叙事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工业历史复杂、功能多元的老厂房改造。
(3)互动场景:让使用者成为叙事的“ 参与者”
互动场景设计通过设置可触摸、可操作、可创造的空间装置,打破“ 设计者叙事-使用者接收” 的单向模式,让使用者主动参与故事的构建与延续。这种方法能极大增强空间的情感共鸣,尤其适用于需要强化社区认同或年轻群体参与的改造项目。
5.3 材质与肌理:历史感的物质传递
材质与肌理是工业记忆的“ 物质皮肤” ,通过对老厂房原有材质的保留、修复与新老材质的对比融合,能传递出独特的历史温度与时间痕迹,是叙事性设计中“ 触觉叙事” 的核心载体。
(1)旧材再用:保留时光的 “ 原始肌理”
老厂房的原有材质,如红砖、锈蚀钢板、磨损木地板、混凝土预制板等承载着数十年的使用痕迹,其肌理中的裂缝、斑驳、划痕是不可复制的“ 历史印记” 。旧材再用并非简单的重复利用,而是通过选择性保留与修复,让这些肌理成为叙事的“ 无声语言” 。
(2)新老对比:碰撞中的历史对话
新老材质的对比并非为了突出新旧差异,而是通过材质特性的碰撞,如粗糙与光滑、厚重与轻盈、冰冷与温暖,强化历史记忆的存在感,同时体现改造的时代性。这种方法需要把握“ 对比的度” ,让使用者在感受新材料带来的现代体验时,始终能通过老材质的“ 在场” ,联想到场地的工业历史,实现“ 过去与现在” 的空间对话。
5.4 光影与氛围:情感共鸣的催化
光影是空间叙事的“ 隐形语言” ,通过自然光的利用与人工光的设计,既能强化工业建筑的空间特征,又能营造与叙事主题匹配的氛围,从而催化使用者的情感共鸣。
(1)自然光利用:延续工业建筑的“ 光影基因”
老厂房的采光设计本身就是工业生产需求的产物,蕴含着特定的光影逻辑。改造中利用锯齿形屋顶、高侧窗、天窗等对自然光的呈现,不仅能降低能耗,更能通过光影的变化,让使用者感知工业建筑的原始空间特质。这种对自然光的“ 顺势而为” ,让工业建筑的空间灵魂在新功能中得以延续。
(2)人工光设计:强化叙事的“ 情感焦点”
人工光设计需根据叙事主题与空间功能,通过光的强度、色温、照射方式,突出重点叙事元素,引导视觉焦点,或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赋予工业遗存强烈的戏剧性与情感张力。这种“ 因事设光”的设计,让光影成为连接工业记忆与使用者情感的纽带。
6.结语
老厂房改造中,叙事性设计是化解现存矛盾的关键。它通过挖掘物质与非物质载体,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在保护与创新、功能与情感间搭建桥梁,破解同质化难题,重塑场所认同。当叙事性设计成为核心逻辑,老厂房将从建筑遗存变为承载城市文化基因、激活社区活力的“ 立体博物馆” ,实现工业记忆永续传承与场所精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