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物业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朱健
上海城开集团晶实置业有限公司 200237
1 经营性物业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1.1 安全管理制度与执行
当前,多数经营性物业已构建起安全管理制度框架,涵盖消防、治安、设施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制度明确了各岗位安全职责、操作流程以及应急处理机制。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物业工作人员未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日常巡检,例如对消防设施的检查走马观花,未认真记录设施的运行状态,导致一些设施在出现故障初期未被及时发现。在一些写字楼物业中,对于外来人员的登记管理,时常出现登记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无法有效保障物业安全[1]。
1.2 安全设施设备配备与维护
随着科技发展与安全标准提升,经营性物业在安全设施设备配备上不断完善。常见的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等基本普及。但在维护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1.3 人员安全意识与培训
物业管理中,工作人员与商户的安全意识存在明显差异。部分物业员工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应急处置能力欠缺,例如酒店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灭火器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影响初期火灾的有效控制。同时,商户为经营便利常违规操作,私拉乱接电线等现象突出,大幅提升了火灾安全隐患。
1.4 应急管理体系
经营性物业基本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恐怖袭击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但在实际演练和应急响应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演练往往流于形式,参与人员态度敷衍,对流程掌握不足,导致实际效果不佳。
2 经营性物业安全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2.1 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物业经营方过于关注经济效益,将主要精力放在招商、租金收益等方面,对安全管理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少。一些小型物业企业甚至为降低成本,削减安全管理岗位人员,导致安全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部分商户同样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认为安全管理是物业的责任,自身缺乏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营活动中忽视安全规定,增加了物业整体的安全风险[2]。
2.2 资金投入受限
安全设施设备的购置、维护及人员培训需要持续资金投入,但部分物业企业因资金紧张,难以及时更新老化设备或开展专业培训。尤其是一些老旧写字楼,电梯长期未全面检修,安全隐患突出,同时因培训经费不足,员工应急能力薄弱,严重制约安全管理实效。
2.3 专业人才短缺
物业安全管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目前行业内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多数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安全培训,对消防、电气等专业技术掌握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识别和处置安全隐患,导致安全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2.4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物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但目前行业内具备专业资质的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多数从业人员未接受过系统化的安全培训,对消防设施管理、电气安全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不充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识别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直接影响整体安全管理效能。部分物业项目因专业力量薄弱,存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隐患整改不及时等问题。
3 经营性物业安全管理工作应对措施
3.1 强化安全管理意识
安全管理是物业企业经营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与日常运营工作同步推进。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每月安全例会、季度安全检查通报等制度,确保各级员工落实安全责任。针对商户要实行“ 三个必须” :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必须参加安全培训、必须遵守安全规定,并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安全知识测试等活动,切实提高商户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形成“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的良好局面。
3.2 加大资金投入
物业企业应当将安全管理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优先保障范围,通过设立专项账户实现专款专用。具体要建立“ 三个保障机制” :一是基础保障机制,优先安排设施设备采购更新、维护保养及人员培训经费;二是政策争取机制,积极申报老旧物业改造、智慧消防建设等政府补贴项目;三是多方共担机制,通过协商建立商户安全基金(按面积或营业额比例分摊)、引入保险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同时要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每季度向业主和商户公开安全经费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3.3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提升物业安全管理水平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季度组织消防、安防、应急管理等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参照行业标准设置岗位薪资,重点引进持有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质的核心人才,通过“ 内培外引” 打造专业化安全管理队伍。同时建立人才储备库,定期评估团队专业能力,确保安全管理队伍持续优化。
3.4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完善的安全管理监督考核体系是物业运营的重要保障,需要制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和明确的操作规范。内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绩效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表现优异的给予奖励,对履职不力的进行问责。同时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常态化检查,对指出的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到位,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闭环。
3.5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积极引入智能化安全管理系统,如智能消防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物联网技术等。智能消防系统可实时监测消防设施的运行状态,通过传感器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自动报警。智能监控系统利用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对物业内的人员和行为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安全防范的精准度。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各类设施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数据,提前预测设备故障,提高设施设备的维护效率。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提升经营性物业安全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安全风险[3]。
4 结语
经营性物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业主和商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决定着物业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需要重点做好五个方面:一是强化全员安全意识,二是确保资金投入到位,三是培养专业管理团队,四是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为商业运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惠芬.建筑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相关建议[J].房地产世界,2022,(16):97-99.
[2] 陈 亮 . 建 筑 安 全 管 理 工 作 的 问 题 及 策 略 [J]. 现 代 营销,2022,(19):148-150.
[3] 段鸿斌. 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措施[J]. 大众标准化,2022,(0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