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陈志伟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机关党委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一、引言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农民生态素养和生产行为是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引领和社会动员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规范生产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本文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结合在工作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旨在探讨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党员“ 双报到” 等活动中,通过各类形式的教育提升农民生态意识、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及推动社会参与,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它不仅强调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清洁化和低碳化,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农业生态文明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农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型[1]。同时,它还涵盖了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和乡村社会风尚的改善,旨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
(二)农业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农业生态文明具有可持续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其可持续性体现在保障农业资源可再生、生态系统稳定运转以及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的能力。其系统性则表现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农业生产领域,还涉及农村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同时,它具有长期性,意味着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农业生态文明还具有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的特征,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为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奠定基础。
(三)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当前,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明显矛盾,部分地区仍依赖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观念相对薄弱,部分农户在追求经济收益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政策与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难度,部分基层地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绿色技术的普及率不高,科技支撑不足,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理论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理论引领作用,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和理论支撑。通过系统普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发展理念,明确绿色生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意识培养作用
通过教育宣传、农业科技培训等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使其主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念。生态意识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还包括对绿色技术应用、生态农产品生产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接受。这种意识的提升能够促使农民在日常生产中自觉践行环保行为,从而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行为规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和政策解读,农民能够掌握绿色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同时,教育能够帮助农民理解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的约束作用,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合理施肥、科学用水、保护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2]。规范化的行为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制度化支撑,使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四)社会动员作用
通过基层党组织、合作社、村委会等组织平台,教育能够整合资源,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局面。同时,教育还通过树立典型案例、先进榜样和示范项目,激励更多农户主动加入绿色生产和生态保护行动。在社会动员作用的推动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停留在个体层面,而是逐步形成群体化、制度化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乡村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与理论普及
加强宣传教育和理论普及是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途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发展政策和先进农业技术知识广泛传播到农村基层。教育形式可以包括村级讲座、培训班、宣传册、广播、网络平台以及实践示范活动,使农民在理论上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绿色生产的可行性。理论普及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民的认知水平,还能增强其环境保护责任感,使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农民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二)推动政策解读与落实
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应着力推动政策解读和落实。生态文明相关政策往往涉及绿色农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通过政策讲解、案例分析和培训,使农民充分理解政策内涵、执行要求及可能获得的支持和激励,能够提高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3]。同时,教育还可以将政策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引导农民在遵循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绿色生产和生态保护,从而实现制度与行动的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
(三)构建多元教育平台
除了传统的村级宣讲,政府、社会组织、合作社以及媒体等多方力量应形成协同机制,共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建立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平台,例如,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搭建的“ 燕赵农科” APP 和微信公众号,能够为农民提供长期、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多元平台还可促进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依赖单一教育模式,而形成全社会参与、互动性强、覆盖广泛的教育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绿色生产技能和生态文明素养。
五、结论
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多重作用。理论引领能够为绿色发展提供价值指导;意识培养提升农民生态文明素养,使其主动保护环境;行为规范通过教育引导农业生产实践落地;社会动员则调动群体力量,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政策解读和构建多元教育平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宇宏.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灌溉排水学报,2023,42(9):后插 11-后插 12.
[2]梁小池.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农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课程研究,2023(26):99-101.
[3]张洋,高雷雷,徐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