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 境” 促学: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黄海燕

大市镇中心学校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 421817

一、引言:走出“ 真空” 课堂,呼唤真实语文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 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与“ 积极的语言实践” 成为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路径。情境教学,正是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其在模拟或真实的环境中主动探究、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其价值在于将抽象符号化的语文知识还原到它产生和运用的鲜活土壤之中,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理论基石:情境教学的价值锚点

情境教学并非新概念,其深厚理论根基支撑着其在新时代语文课堂的焕新活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 知识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验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结果。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意义建构的“ 脚手架” 。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 强调语言与思维发展发生于社会性互动中。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提供了社会互动的平台,促进认知在“ 最近发展区”内提升。

情境认知理论: 知识是情境化的,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脱离情境的知识是惰性的。语文学习尤其需要回归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的复杂情境。

具身认知理论: 强调身体体验在认知中的核心作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感官、动作和情感,实现“ 身心合一” 的深度参与。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因子:图文并茂的识字场景、生动感人的课文故事、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话题、任务驱动的习作练习。这为教师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库。情境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 三位一体” 的赋能作用:

三、实践路径:情境创设在人教版课堂中的多维落地

如何将情境教学的理念融入人教版教材的日常教学?关键在于紧扣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设计指向明确、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

(一) 识字与写字:从符号到生活的“ 解码” 之旅

1.生活再现情境: 学习《春夏秋冬》中的生字时,可提前布置“ 寻找季节的信物” 任务。课堂上,学生展示采集的落叶(秋)、描绘的冰雪画(冬)、拍摄的嫩芽照片(春)、带来的遮阳帽(夏),在触摸、观察、描述这些具体物品的过程中识记“ 霜” “ 雪” “ 芽” “ 荷” 等字,理解字义与季节特征的关联。如在教学“ 菜” 字时,可在教室一隅布置“ 迷你菜市场” ,摆放常见蔬菜模型或实物,学生扮演顾客与摊主,在“ 买菜” “ 介绍菜品” 的对话中自然习得“ 菜” “ 椒” “ 茄” “ 萝” “ 卜” 等字词及其应用。

2.故事情境串联: 将一组生字编入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中。例如学习动物名称字词,创设“ 森林运动会” 情境:“ ‘ 狮’ 子大王发号令,‘ 豹’子‘ 虎’ 子齐奔腾,‘ 猴’ 子树上急加油,‘ 熊’ ‘ 鹿’ ‘ 狐’ ‘ 狸’ 各显能。” 学生在听故事、复述故事、角色扮演中,轻松记忆字形,理解字义。

(二) 阅读与鉴赏:沉浸文本的“ 共情” 之旅

1.角色体验情境: 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三上)时,在教室地面铺上金色落叶(或剪贴画)。让学生脱下鞋子,扮演文中的“ 我” ,小心翼翼地走在“ 水泥道” 上,感受“ 熨帖” “ 平展” 的触觉想象,体会“ 一步一步” “ 一片一片” 数落叶的童趣。在行走与触摸中,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共情文本中那份发现美的惊喜与珍惜。教学《慈母情深》(五上)中母亲工作的场景描写,可模拟工厂一角:昏暗灯光(台灯罩布)、闷热环境(关闭部分窗户)、震耳欲聋的噪声(播放缝纫机声效)。学生尝试在“ 噪声” 中朗读描写母亲的句子,体验母亲工作的艰辛,对“ 震耳欲聋”“ 龟裂” 等词的理解和文中深沉的情感体悟将远超单纯的分析讲解。

2.问题探究情境: 学习寓言《守株待兔》(二下),可创设“ 农夫辩护庭” 情境。学生分组扮演“ 农夫” “ 邻居” “ 法官” “ 辩护律师” “ 控方律师” 。围绕“ 农夫错在哪里?” “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 这个教训对我们有什么用?” 等核心问题展开辩论、陈词。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文本寻找证据,梳理因果关系,理解寓意,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思维深度与语言能力同步提升。

四、反思与前瞻:情境教学的深化与边界

情境教学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需警惕误区并不断深化:

1.避免“ 唯情境化” 与形式主义: 情境是手段,服务于语文学习目标。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流于表面的热闹或脱离语文本质(如过度依赖声光电技术而忽视文本本身)。情境的适切性与语文性是根本。情境的复杂度和耗时需与学生认知水平及课堂容量匹配。

2.强化情境中的深度思维: 情境不仅要激发兴趣,更要引发认知冲突和深度思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比较、推理、评价、创造,避免思维浅表化。例如在“ 农夫辩护庭” 中,追问“ 如果你是当时的农夫,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获得食物?” 。

3.关注情境评价的多元与嵌入: 评价应融入情境过程本身。在“ 小小讲解员” 中,评价标准可包括内容准确性、语言流畅度、仪态表现力、互动应答能力等,由听众(同学、老师)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在“ 发布会” 中,发言的逻辑性、应对提问的敏捷性都是评价要点。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比重应增加。

五、结语: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中绽放

语文,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流淌于生活血脉的活水。情境教学的精髓,正在于拆除教室与生活之间的藩篱,将语文学习根植于真实或拟真的土壤。当识字在“ 菜市场” 的讨价还价中变得生动,当阅读在“ 水泥道” 的落叶行走中引发共情,当写作因说服同学选择秋游地而充满力量,语文便不再是枯燥的符号操练,而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解决问题的鲜活工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倪文锦. 核心素养视野中的小学语文教学[J]. 小学语文教学,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