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财政支出结构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分析

作者

朱金莲

铁岭县财政金融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铁岭 112000

引言:

财政支出是国家有效施行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是政府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对于调节经济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社会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在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类支出的配置不仅映射政府公共责任的优先级排序,更深刻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若支出结构失衡,社会保障水平易陷入“ 量有而质不稳” 的困境,无法回应人口老龄化与群体脆弱性上升的现实挑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结构维度切入,探讨财政支出如何在逻辑配置、资源倾斜与制度激励中深刻嵌入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进而分析其对保障水平实质影响的路径与张力。

1 财政支出结构的演变趋势与现状剖析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呈现出由粗放扩张向结构优化的内在转型,但这一过程远未完成。国家账本中对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的持续加码,与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相对迟缓,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 功能偏移” 。这并非资源稀缺所致,而是支出权配置机制中隐含的增长导向惯性所驱,使得民生领域常陷于“ 边际投入” 的尴尬地位。地方财政在应对债务约束与绩效考核的双重压力下,更倾向于向短期可见成果倾斜,导致社保支出频遭压缩,尤其在老龄化显著的三四线城市,此现象尤为突出。这种结构性不平衡不仅削弱了财政的再分配功能,也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持续性埋下隐患。财政支出结构,正在悄然塑造社会保障的边界与张力,其变迁趋势,不可忽视。

2 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维度与现实表现

衡量社会保障水平不能单纯依赖覆盖人数或财政支出规模,而需回归制度供给的实质厚度。从替代率、可及性、制度统筹度等多个维度观察,当前保障体系虽具备广覆盖的表象,却在实际可感受性上存在明显滞后。部分地区养老金替代率持续低于合理阈值,城乡间医疗报销标准差异显著,公共支出在空间配置上亦未能完全匹配群体脆弱性结构。现实中的制度感知常被个体经验主导。许多基层参保者对社保制度的信任程度受限于“ 能否及时享用” 这一底线预期,而非制度设计本身的完备与否。这种预期错位所反映的,不仅是行政执行力的不均,更深层关联财政分配的制度逻辑。在预算视野内,社会保障已逐步从辅助性支出向核心保障职能过渡,但其现实表现仍滞后于财政结构调整的速度与深度。

3 财政支出结构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分析

3.1 支出偏向与“ 供给厚度” 的塑形

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偏向,直接决定社会保障的“ 供给厚度” ——不仅指覆盖面,更关乎待遇替代率、可及性与服务连续性。增长导向的预算分配惯性,经常沿着“ 项目—投资—见效” 的路径滑行,社会保障由于短期难以呈现显性产出,常被放置在边缘位置。现实中,某些外向型县市在产业扩张期把资源集中到基建与招商,养老金待遇调整、门诊统筹扩面与长期护理保障推进节奏随之减缓;居民由此形成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倾向,消费意愿钝化,反过来削弱社会保障作为内需“ 托底器” 的功能。支出结构一旦固化,社保制度的厚度便难以补课,形成“ 预算—预期—行为” 的自我强化回路,为后续均衡调整增添阻力。

3.2 资本性与经常性支出的张力:挤出与延迟的双重效应

资本性支出偏重带来的并非简单的量的挤出,更体现在时间维度上的延迟效应:一项跨年度的重大工程,常伴随运维经费与配套补贴的长期承诺,经常性社保支出由此承压。若缺乏中期财政框架(Medium-TermExpenditure Framework,MTEF)的硬约束,年度预算容易被一次性项目“ 锁定” ,形成对社保待遇调整、医保目录优化与基层经办能力建设的持续挤压。更棘手的是,资本性支出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与周期性,景气回落时,既有承诺不可逆,社保扩面和待遇兑现却最易成为“ 可改变量” 。预算弹性被前期项目透支之后,社会保障的稳定器功能被动弱化,脆弱群体首先体感到位延误,制度信任随之松动。

3.3 转移支付与统筹层级:区域老龄化错位下的再分配效率

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往往不是“ 有没有钱” 的表象问题,而是“ 钱如何到位” 的制度问题。均等化转移支付若与老龄化程度、就业结构与缴费基数变化脱节,财力弱而老龄化重的市县将出现“ 支出责任上升—可用财力滞后—待遇兑现承压” 的链条。一些地方为达成短期平衡,只能压降待遇增长幅度、延缓制度扩容或收紧报销政策,效果是覆盖与深度双双受限。提高省级统筹层级与动态匹配系数,叠加对高龄化地区的因素法加权,往往比简单做大转移支付总量更有效;同时,将绩效考核从“ 资金到位率” 转向“ 待遇可得性与服务质量” ,能减少“ 账面均衡、体感匮乏”的悖论,推动再分配真正落到个人层面。

3.4 绩效激励与行为反应:从官员KPI 到家庭决策的传导

财政支出结构并非冷冰冰的表格,它携带强烈的激励信号,沿行政体系与市场主体双向传导。绩效考核偏爱“ 可视化政绩” ,地方部门由此提高项目化资金的议价与申报优先级,社会保障因难以即时量化“ 收益”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待遇调整预期变得模糊,家庭会以更高的预防性储蓄、下降的耐用消费进行对冲,企业也在不确定的社保缴费与用工成本面前缩短雇佣期限,灵活用工比重上升。此类行为反应并非外生噪音,而是财政结构的内生回声,最终反射为医保基金支出结构恶化、失业保险功能弱化、长期护理险覆盖推进受阻等一系列“ 慢变量” 。重构激励——把可及性、等待时长、待遇兑现率与经办效率纳入财政绩效主指标,同时建立跨年度考核与问责的闭环——能够改变各方的成本—收益计算方式,使社会保障从“ 被动项” 转为“ 优先项” 。

4 结语

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轨迹,既是国家战略意志的制度外显,也是社会保障水平变迁的重要前置变量。本文从制度供给厚度、预算弹性风险、地区统筹效率与绩效激励传导四个维度,系统剖析了支出结构如何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边界。在经济增长逻辑主导的预算分配中,社会保障往往处于不可见、难量化、低优先级的位置,而这种结构性忽视最终会以制度信任流失、群体预期下降、消费意愿钝化等形式反馈至宏观运行中。展望未来,财政支出改革的重心应转向“ 结构效率” 与“ 责任精准” 并重,构建以公平导向为核心的再分配格局。同时,应通过建立中期财政框架、提升统筹层级、优化激励评估机制等路径,打通从预算配置到民众体感之间的传导链条。唯有在财政结构中真正嵌入社会保障优先逻辑,方可实现从制度承诺到现实兑现的闭环治理,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长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胡绍雨,李雪霞.财政支出结构变迁与优化:国际经验及中国定位[J].财会研究,2023(11):4-11.

[2]岳经纶.讲好社会支出故事,提升民生福祉获得感[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4,25(1):1-7.

[3]胡绍雨,王童玉.加快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J].财会研究,2024(8):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