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材料弹性研究的贡献
吴云沛 胡永金 陈伟 蔡青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十堰 442002
0 引言
弹性一词源于希腊语,17 世纪英国科学家玻意耳赋予其科学意义并将弹性引入物理学,在物理学上,弹性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撤销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西方研究材料弹性的起始可以追溯至 17 世纪,1687 年,英国科学家胡克于发现材料弹性性能与外力呈线性比例关系,并提出胡克定律,认为物体变形与作用力存在简单比例关系。相对于西方,中国古代对于才材料弹性的研究起始于何时呢?古代中国在材料弹性研究方面虽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但通过长期的工艺实践和器物制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性知识,并在弹性材料的应用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 弹性材料的早期应用与工艺雏形
在先秦时期,约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 221 年,这一时期是古代对材料弹性认知的 “ 萌芽期” ,核心需求集中在武器制造(弓矢)、工具制作,以“ 经验筛选” 为主要方式,初步建立“ 材料特性弹性效果” 的关联认知。弓是古代最早利用材料弹性储存、释放能量的典型器物,其制作工艺直接反映对弹性的认知。《考工记・弓人》作为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专著,详细记载了弓的“ 三材合制” 工艺, 以干为骨、角为韧、筋为弹性增强体,并强调“ 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 。冬季木材干燥后弹性稳定,春季兽角软化易塑形,夏季筋腱柔韧易加工,秋季温度适宜三材贴合,这种“ 顺时取材” 的逻辑,本质是通过控制材料的物理状态(湿度、韧性)优化弹性性能。同时,《考工记》还提出“ 审曲面势” 的选材标准:木材需 “ 赤黑而阳声” (纹理顺直、敲击声清脆),角需 “ 青白而丰末” (质地均匀、末端厚实),筋需 “ 深而泽” (纤维坚韧、有光泽),这些特征正是现代材料学中 “ 弹性模量均匀、抗疲劳性强” 的经验表述。东汉经学家、教育学家郑玄对《考工记・弓人》中所提及的“ 量其力,有三均”做了如下注解: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驰其弦,以绳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郑玄的这个注解,与胡克定律中所描述的作用力与形变成正比的关系是一致的。后来唐代的贾公彦对郑玄的注解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使该关系更加清晰。早在1995 年初,学部委员王仁教授认为可将胡克定律改称为“ 郑玄胡克定律” 。研究材料的弹性必然离不开弹簧,中国人先发现并利用了“ 弹力” 。弹簧,这一在机械中常与齿轮联合应用的部件,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曾一度被误认为是欧洲发明的螺旋弹簧,但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证实中国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螺旋弹簧。中国人先发现并利用了“ 弹力” 。弹簧,这一在机械中常与齿轮联合应用的部件,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曾一度被误认为是欧洲发明的螺旋弹簧,但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证实中国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螺旋弹簧。比西方早2000 年。从曾侯乙墓出土的金属弹簧到复合弓的弹性优势,中国古代弹簧技术颠覆认知,甚至东汉郑玄比胡克早1900 年发现弹性定律。此外,中国还独创了片式弹簧和扭力弹簧,展现了其在弹簧技术上的卓越成就。甚至,最古老的弓和弩,亦可视为一种独特的弹簧装置。
2 弹性认知的拓展与工艺成熟
在秦汉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 年公元907 年),随着建筑、军事、乐器等领域的需求升级,对材料弹性的认知从 “ 单一材料” 转向“ 复合结构” ,从“ 经验筛选” 转向“ 工艺调控” ,文献记载与实物遗存更为丰富。比如秦汉时期的木构建筑(如咸阳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已广泛采用 “ 榫卯结构” ,其核心是利用木材的弹性形变抵消外力:当建筑受地震、风力作用时,榫卯节点的木材会发生微小弹性位移,待外力消失后恢复原状,避免结构断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洛阳永宁寺塔(高49 米)“ 木骨土皮” ,其木构框架选用“ 松、柏、楠” 等弹性优良的硬木,且“ 每材必三揉三折” (反复弯曲测试弹性),确保塔身抗风抗震这种“ 以弹性形变缓冲外力” 的思路,比西方同类建筑理论早千余年。再比如汉代弩机(如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铜弩机)的发展,推动了对金属弹性的认知。弩的 “ 望山” (瞄准器)需保持长期直立而不形变,古人选用 “ 高锡青铜” (含锡量 10%-15% ),通过“ 淬火回火” 工艺调控硬度与弹性:淬火提升硬度,回火降低脆性、增强弹性,使望山既能精准瞄准,又能承受弓弦的反复拉力。《后汉书・耿恭传》记载 “ 发强弩射之,矢贯虏甲” ,说明当时的弩弦(多为牛筋、蚕丝复合)与弩臂(桑木)的弹性匹配已达较高水平,能将弹性势能高效转化为箭矢动能。
3 弹性认知的系统化与经验总结
在宋元时期,公元 960 年1368 年,宋元科技的繁荣推动了对材料弹性的 “ 经验总结” ,出现了一批记载弹性现象、工艺原理的专著,认知从“ 实践操作” 向“ 规律提炼” 迈进。比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器用》中,详细描述了弓的“ 弹性疲劳” 现象:“ 弓久不用,则筋力疲软,需以汤浸而绷紧之” ,并解释“ 筋久置则纤维松弛,弹性渐失,汤浸可使纤维收缩恢复韧性” 这是世界上最早对“ 材料弹性疲劳” (长期受力或闲置导致弹性下降)的观察记录,比西方同类研究早 600 余年。再比如元代黄道婆改进的 “ 三锭纺车” ,推动了对棉纤维弹性的认知。与麻、丝相比,棉纤维弹性较弱(拉伸后恢复率低),黄道婆通过 “ 轧花 弹棉纺纱” 的工艺优化:用“ 弹弓” (竹制弓架、牛筋弓弦)反复弹击棉絮,使棉纤维松散并产生微小弹性;纺纱时控制锭速,避免棉线因弹性不足而断裂,最终织出“ 紧密而柔韧” 的棉布。《南村辍耕录》记载其工艺“ 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说明当时已能通过工艺调控,弥补棉纤维弹性的不足,拓展了弹性材料的应用范围。
4 弹性工艺的精细化与跨领域应用
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 年1912 年,明清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使材料弹性的利用进入 “ 精细化、定制化” 阶段,从军事、建筑延伸至家具、仪器,形成了完整的“ 材料工艺 功能” 匹配体系。比如金属弹性与精密测量的结合,明清时期的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与计时仪器(如漏刻),开始利用金属的弹性制作“ 弹性元件” 。清代《仪象考成》记载,浑仪的“ 窥管” (瞄准部件)采用“ 磷铜” (含磷 0.1%0-0.3% 的铜合金)制作,其弹性优良,可通过微小形变调整瞄准角度,且长期使用不易变形;漏刻的“ 浮箭” (计时标尺)底部装有“ 弹性铜片” ,当水位变化时,铜片随浮力弹性弯曲,确保浮箭垂直上升,提升计时精度这是古代对金属弹性“ 精密利用” 的典型案例。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在材料弹性的应用实践领域是世界领先的,尤其是在弓弩制造方面。这些成就建立在长期、大量的经验积累之上,并形成了系统的工艺体系。然而,受限于整体科学范式,最终未能诞生出经典的弹性力学理论。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中国古代科技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司得平.胡克定律与“ 郑玄说” [J].教学与管理.2024(7):62.
[2] 刘树勇等.郑玄与胡克定律-兼与仪德刚博士商榷[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248-254).
[3] 老亮.中国古代材料力学史[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
作者简介:吴云沛(1978-),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学物理教学及光电材料研究。基金资助:2020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码光学实验课程培训(202002266005)教研项目:基于科普教育基地的理工类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SCJY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