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县域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措施研究

作者

郭佳昕

宜君县园林绿化管理中心 陕西省铜川市 727200

引言: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绿化工程已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工程,更是系统性的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工程。当前,部分地区绿化工程仍存在规划设计滞后、施工技术薄弱、质量监管不力及养护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绿化成效的发挥。基于此,开展县域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通过分析典型问题,探索质量控制重点,构建全过程监督与评价机制,有助于推动县域绿化工程从“ 重建设” 向“ 重质量、重长效” 转型发展,实现绿化品质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1、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

1.1 前期规划与设计

绿化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前期规划与设计,其成效深刻塑造工程的整体效果与可持续性。规划阶段需要系统分析气候特征、土壤性状及地形特点,设计方案需实现树种配置、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设计需遵循生态优先理念,充分考量地域差异性,强调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景观协调共生,规避单一化风险。施工图绘制过程中必须清晰界定植物配置模式与栽植参数,精确标注后期养护标准,这为施工流程构建了技术框架。

1.2 材料与苗木选择

优质苗木遴选直接关乎绿化工程实施成效,高成活率与强环境适应能力是基本要求。选种需遵循气候适生性原则,优先配置本土树种及抗逆性优异品种,杜绝非适应性外来物种引入。苗木筛选需执行规格标准化核查与健康状态评估,重点检测根系完整度、树冠形态及病虫害体征。辅助材料包含客土改良基材、缓释肥料与固根支架等,其理化指标必须满足绿化工程强制性标准。推行包含采购溯源、运输监控与进场验收的三级质控体系,能够有效阻断材料质量缺陷传导链,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质量屏障。

1.3 施工过程控制

绿化工程质量的最终落地依赖施工阶段,这个核心阶段必须实施全流程管控。设计方案与技术标准要得到精准执行,规范树木定位、根系埋深与种植间距参数,规避操作失误引发的苗木存活缺陷。施工进度安排需与气候节律相匹配,结合物候期变化制定栽植计划,依据气候变化调整养护节奏。现代农艺技术应贯穿起苗、运输、定植等环节,科学设置遮荫网与滴灌系统,防止根系机械损伤和土壤水分失衡。

1.4 工程验收与后期养护

工程验收与后期养护是确保绿化工程质量及持续效益的基础环节,验收工作需严格遵循设计方案与技术标准,重点核查施工工艺执行度、植物成活比例及景观呈现效果,系统性核查应建立量化的评价体系以避免不合格项目流入后续环节。进入养护阶段需认识到绿化工程的持续动态属性:植物在不同物候期呈现差异性维护需求;水分补给、冠幅修整、营养补充、生物防控等基础措施须对应特定生长周期制定实施纲要[1]。

2、提升县域绿化工程质量的措施研究

2.1 完善规划设计环节

县域绿化工程的前期规划与设计是工程建设的起点——这一环节决定整体质量与后期效果。提升工程质量必须立足科学性与系统性基础,确保规划具备可操作特征。需围绕县域自然条件开展深度调研,涵盖气候特征、土壤类型、水文情况与地形地貌,树种选择与绿化模式须适配环境基底;优先采用乡土树种与抗逆性品种,此类方案既保障存活率与适应性,又可削减养护投入,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得以兼顾。

首先,规划设计需遵循因地制宜准则,实现多重功能整合。县域绿化承载生态修复使命,兼具防风固沙、水土维持与居民休憩价值,绿地布局应形成点线面融合网络,整体统筹与局部特色协同推进;依托现有自然资源配置,融合道路系统、河道脉络及村落节点实施景观构建,形式美追求不应架空实用功能。

其次,设计方案要着眼长效维度,绿化工程效应具有显著滞后性,需经历长期管护才能显现成效。前期规划须为苗木生长预留空间,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排水灌溉系统布局应符合科学标准,预防大规模植被衰亡或景观结构崩溃;生态设计理念应贯穿全周期,层次配置与季相演替须重点考量,塑造生物多样、景观稳定且四季可观的绿化体系[2]。

最后,应强化论证审查机制,组织专家团队评估设计方案可行性,确保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达标,匹配县域发展进程;设计成果需对应资金预算水平与施工管理能力,避免规划文本沦为理论构想。探索建立公众参与渠道,整合居民意见与文化特征,使绿化设计更精准对接民生诉求与社会价值。

2.2 加强施工管理与技术应用

县域绿化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在于施工管理及技术体系,规划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及长效维持受其直接影响。施工作业需严控施工组织方案与技术规范,工序流程需制定详尽技术参数与质量标准,明确具体责任人实现全流程可回溯追踪。苗木栽植环节的深度调控、间隔距离设置、支撑稳固度、覆土量必须满足规范参数,防止技术偏差导致植株存活率降低。季节安排需立足区域气候特征,大规模栽植周期优选春秋两季,气候适应性促进苗木缓苗存活。

养护阶段需强化环境因子动态调控,夏季干叶枯枝多发。水分管理失衡、土壤透气不足或栽植方法失当为主要诱因。实证数据显示:干旱期补水延迟、浅层灌溉致水分渗透不足会引发自叶尖至植株整体的渐进性枯亡;相反积水环境致根系缺氧褐变将造成叶片萎落与枝干衰败。专业对策包括根部透气孔设置、有机基质添加、排水系统优化等系列技术,确保根系处于水氧动态平衡状态。营养调控环节着重控制肥料浓度阈值,防范渗透压异常引发的根组织化学灼伤。

技术体系升级聚焦三方面突破:节水灌溉设备与精准喷滴技术引入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根际环境改良通过微生物菌剂灌注、基质透气改造与机械松土协同开展;极端气候应对建立遮阳网架设、防风屏障构建配合抗逆制剂叶面喷施的复合防护机制。智能监测系统构建包含无人机巡航扫描、墒情传感网络部署,植株生长参数与土壤数据可实时捕获分析。

2.3 健全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首先,需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框架成为首要任务,质量控制范畴需从单纯施工阶段拓展至规划论证、物料选型、现场作业、验收评估及运维管养全链条,行政主管部门应组建专业监管队伍,采用例行巡查与突击检查并行机制,重点核查植物品种规格、工程作业规范、资金拨付流向等关键环节,引入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参与实地验收,形成行政监管与技术检测互补的监督架构。

其次,量化评估体系需突破传统单一指标限制,除基础性成活率数据外,需综合考量景观空间结构科学度、碳汇固持效能转化率、居民生态服务获得感等多元参数,重点补充物候周期观赏性、设施维护时效性等动态监测维度,建立梯度化考评数据库,配合周期性复查机制形成闭环管理。

结束语:实践证明,唯有构建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破解绿化建设中“ 建而不养、养而不精” 的难题,推动绿化工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与法制建设,形成多元参与、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质量管理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廷廷. 新时期县域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化发展策略研究[J]. 城镇建设,2023(22):341-343.

[2]党源. 城市更新中的园林绿化工程[J]. 花卉,2025(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