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左乙拉西坦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疗效研究

作者

陈孝琼 牛苑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730000

引言

脑卒中后癫痫是指机体在患脑卒中之前无癫痫,患病之后出现癫痫,卒中后癫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6%-30% ,其发作可加重脑损伤,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1]。脑卒中后癫痫多以部分性发作为主,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发生率逐渐升高[]。对于发作次数少的患者,在短期内服用抗癫痫药物即可控制病情,然而对于发作频繁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目前,抗癫痫药物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核心手段,传统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多、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等问题。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能抑制钠离子通道,提升患者脑部乙酰胆碱水平,通过抑制海马癫痫样异常放电,从而可控制疾病发作,在临床中干预效果较优[3,4,5],且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在多种癫痫类型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 - 2024 年 12 月神经疾病中心收治的卒中后癫痫患者80 例,其中男 42 例,女 38 例;年龄 45-78 岁,平均(61.8± 7.9)岁;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 55 例,出血性卒中 25 例;癫痫发作类型:部分性发作 52 例,全面性发作 28例;发作时间:早发性(卒中后 2 周内)32 例,晚发性(卒中后 2 周以上)48 例。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经 CT 或 MRI 证实);癫痫发作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诊断标准,且经脑电图检查确认;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对左乙拉西坦过敏者;合并其他原因引起的癫痫(如脑肿瘤、脑炎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及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在此基础上,给予左乙拉西坦片(规格: 0.25g/ 片,浙江京新,国药准字:H20143178)治疗,初始剂量为 500mg/Ω 次,2 次 /d,口服;根据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及耐受性,每周可增加 500mg/d ,最大剂量不超过 3000mg/d ,连续治疗 12 周。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80 例患者中 6 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69‰ 。其中头晕 3 例,嗜睡 2例,皮疹 1 例,均为轻度,未影响治疗,未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脑卒中后脑组织缺血缺氧致神经元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致痫灶,脑内神经递质失衡(如谷氨酸过度释放、γ -氨基丁酸减少)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加,以及血脑屏障破坏后外周炎症因子浸润加重神经损伤并诱发癫痫发作相关。传统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主要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发挥作用,但存在作用靶点单一、对部分致痫灶控制效果不佳,经肝药酶(如 CYP3A4)代谢易与脑卒中基础治疗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发生相互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影响较大等局限。左乙拉西坦作为新型抗癫痫药物,不仅能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减少神经元过度兴奋,还可提升脑内乙酰胆碱水平调节海马区神经元活动以抑制异常放电扩散,结合突触囊泡蛋白 2A(SV2A)减少谷氨酸等兴奋性递质释放从源头抑制癫痫发作,同时特异性抑制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减少发作频率,其作用机制契合脑卒中后癫痫病理生理特点。本研究中,实验组40 例中显效23 例、有效14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 40 例中显效 15 例、有效 12 例、无效 13 例),且治疗后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一致——有研究在 120 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中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12 周时发作控制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一项纳入 8 项临床研究共680 例患者的Meta 分析亦显示其疗效优于传统药物,且对卒中后2 周以上发作的晚发性癫痫控制效果更显著,推测与晚发性癫痫致痫灶更稳定、左乙拉西坦对突触功能调节作用更持久有关。安全性方面,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这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相关——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不经过肝药酶代谢,与脑卒中基础治疗药物无明显相互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轻微,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多出现于用药初期,调整剂量或服药时间即可缓解,且无明显皮肤过敏反应及造血系统毒性,适合长期服用。本研究存在单中心、样本量 80 例较小可能导致选择偏倚,随访时间 12 周较短无法反映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未探讨对不同卒中类型(缺血性与出血性)、不同发作类型(部分性与全面性)患者疗效差异等局限;未来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长期疗效,借助亚组分析明确适用范围,同时结合头颅MRI-PWI 等影像学及SV2A表达水平等分子生物学指标探索疗效预测因素,实现个体化治疗。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4 结论

左乙拉西坦治疗卒中后癫痫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癫痫发作频率,改善脑电图异常,且

1.3 观察指标

治疗12 周后参照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发作控制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依据癫痫发作频率较治疗前的减少程度划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等级,其中发作频率减少达到或超过四分之三为显效,减少介于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之间为有效,减少不足二分之一、无变化或增加、发作程度加重则为无效,总有效率以显效与有效病例数之和占总病例数的比例计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周后的每月癫痫发作次数与每次发作持续时长。治疗前后均为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检查,检查记录时间不少于20 分钟,同步开展睁闭眼试验与过度换气试验,根据脑电波中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等异常放电的数量变化评估改善情况,异常放电数量减少达到或超过四分之三为明显改善,减少介于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之间为改善,减少不足二分之一、无变化或增加则为无改善。治疗期间每周记录患者头晕、嗜睡、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6 周及12 周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以及白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指标,以此综合评估药物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σs⋅σ )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选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比较选用 χ ² 检验;临床疗效、EEG 改善情况等等级资料比较选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12 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²=7.414, P=0.006 ),其中实验组 40 例中显效 23 例、有效 14 例、无效 3 例,对照组 40 例中显效 15 例、有效 12例、无效13 例。

2.2 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 12 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且实验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如下表所示:

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是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理想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等。卒中后癫痫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 53 (9): 651-656.

[2] 林春颜,邓宇春,李简书,等.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疗, 2022,41(36):154-158. DOI: 10.16662/j.cnki.1674-0742.2022.36.154 .

[3] 陈晶,李秉龙,刘俊平.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 2022,49(24):97-100. DOI: 10.3760/cma.j.cn115689-20220915-04314 .

[4] 陈晶,李秉龙,刘俊平.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 2022,49(24):97-100. DOI: 10.3760/cma.j.cn115689-20220915-04314 .

[5] 祁冠聪,谢冰,郭爱萍.左乙拉西坦联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47(22): ∵ 102-105. DOI: 10.3760/cma.j.cn115689-20200816-03995 .

[6] 王维治。神经病学 [M].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16-318.

[7] 中国抗癫痫协会。临床癫痫诊疗指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93-

[8] Witt JA , Helmstaedter C . Cognition in epilepsy: current clinical issues of interest[J]. Curr Opin Neurol, 2017,30:174-179.

[9] Yogarajah M , Mula M . Social cognition,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s with epilepsy[J]. Epilepsy Behav, 2019,100(Pt B):106321.

[10] 张静,赵建华,刘娜,等.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预测因素及预后[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2,31(5):414-419. DOI: 10.3760/cma.j.cn371468-20210731-00439 .

[11] 中国抗癫痫协会。临床癫痫诊疗指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93-95.

[12] Gurbani S , Chayasirisobhon S , Gurbani A , Tovar S , Pietzsch E , Spurgeon B . Effectiveness at 24 months of single-source generic carbamazepine, lamotrigine, or levetiracetam in newly diagnosed focal epilepsy[J]. Perm J, 2020,25:1-3.

[13] Yi JQ , Huang S , Wu MJ , Ma JH , Huang LJ , Liang S , Sun D .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perampanel and oxcarbazepine as monotherap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focal epilepsy[J]. Front Pharmacol, 2023,14:1189058.

[14] 李焰生。卒中后癫痫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 24 (2):217-219.

[15] 赵性泉,王伊龙。左乙拉西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J]. 中国卒中杂志,2022, 17 (6): 6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