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脉传承与产研融合视角下宝坻区乡村振兴发展困境与突破策略研究

作者

王雪婷 刘冰洁 辜靖 胡雅文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3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基于此,“经韵逐梦·青禾”实践团为深入把握宝坻区“三农”发展实际,精准探寻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以实地调研为核心手段,立足当地农脉传承根基与产研融合需求,系统走访了宝坻区乡村产业基地、文化传承站点、基层治理单元等场景,全面梳理农业产业、乡村文化、基层治理、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五大领域的发展梗阻,深入探究“红绿”资源与科创要素的结合优势,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破局策略,为宝坻区深耕三农沃土、凝聚发展合力提供实践参考,并有力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方落地见效。

1、视角融合创新:以“农脉传承与产研融合”为双主线,结合宝坻“红绿”资源与科创要素,构建“文化根脉+产业科技”协同框架,突破了单一维度的研究局限。

2、问题诊断系统:精准把握农业、文化等五大领域梗阻的联动性,既分析了各领域短板,又明确梗阻间相互影响,避免碎片化分析。

3、对策精准落地:紧扣宝坻区实际,制定对策体现分层分类特点,如分群体科技培训、全链条人才方案等,突破泛化建议瓶颈,强化实操性。

4、实践主体特色:以“青禾实践团”青年视角切入,结合实地观察与基层需求,让研究兼具理论性与青年服务乡村的实践导向。

二、问题解析——聚焦宝坻三农发展实际,梳理五大领域核心梗阻

1、农业产业提质与市场对接的梗阻:农业产业是三农发展的根基,但其提质增效面临多重梗阻。生产端呈现明显的供需错配,实践调研表明,农户对市场动态的感知滞后于消费需求迭代,传统种植模式与绿色化、功能化的消费趋势形成代际。

2、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型的失衡: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角度审视,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张力,陷入多重时代困境。在文化活态传承上,非遗技艺需要以人为载体实现代际传递,但其学习周期长且经济回报低,与现代青年职业预期和生活节奏相悖,导致传承人群断档,活态传承难以维系。

3、农村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断层:基层治理作为乡村稳定发展的基石,在部分区域呈现出治理体系与民生需求的结构性断层,治理资源整合不足的态势。“经韵逐梦·青禾”实践团对宝坻区的调研显示,当地乡村的产业规划、文化建设等事务多由村两委独立推进,与高校、企业等外部力量的协作停留在短期项目层面,从而出现相关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对接存在短期化、碎片化问题,难以形成持续赋能效应。

4、农业科技与乡村实践的融合壁垒: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是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实践团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当地技术下沉存在明显短板,先进技术向基层的渗透程度有限。基层农户对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等新技术的认知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实操培训的缺失导致技术难以真正触达生产一线。

5、乡村人才供给与发展需求的错配:在乡村发展的壮阔蓝图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底色,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但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本土人才流失、外部人才难留、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突出。

三、问题探究——深挖梗阻内在关联与根源,剖析发展关键症结

1、留守老人较多农业产业竞争力不足:农业产业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但大多仍保持小农模式生产,与现代化市场存在部分脱节,农民辛勤种植的优质农产品未能有效对接市场,务农经济效益低下,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微弱,留守老人较多。

2、乡村文化吸引力下降:“经韵逐梦·青禾”实践团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当地非遗等传统文化因学习周期较长、回报较低,与当今年轻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相比略显单调,所以青年继承人少之又少,出现一定程度上

的文化断层。

3、公共服务支撑力薄弱人口外流:农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基础服务保障不足,难以满足留守老人需求,导致人才外流,为了子女教育和家庭医疗保障,大量人口迁往城镇,加剧乡村空心化,使得劳动力素质下降,从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4、未与先进科技结合缺乏竞争力:科技融合存在壁垒,生产方式落后,技术普及率低,智慧农业、电商等新兴技术未能有效结合,缺乏竞争力。老年人接受能力有限,年轻人在此情景下不能发现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从而难以推动新兴技术与乡村产业间的融合。

5、人才系统薄弱缺乏乡村发展动力;教育、医疗、就业等机会与资源匮乏导致本土人才流失,青年外出求学、就业后很少返乡的恶性循环。即使有相关政策引导与支持,但缺乏配套的产业基础、产业延伸性不足,生活服务和职业发展空间不足,导致外部人才难以引进。

四、解决方案——紧扣红绿资源与科创赋能,构建五维精准破局路径

1、打通农业产业升级与市场连接通道:搭建“农户+合作社+电商平台+商超”的产销衔接桥梁,依据市场消费数据精准引导农户优化种植品类,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及功能性农产品,有效化解供需不平衡难题。

2、实现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协同共进: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项基金,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生活补助和创作经费,并促进非遗技艺、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深度结合,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红色研学线路、乡村文化体验项目,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扩大市场覆盖,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收益的转化。

3、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医疗、教育、养老领域的资源投入,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沿

设、乡村学校优质师资引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4、促进农业科技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联合农业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设立“乡村科技服务站”,派驻科技特派员驻村开展指导服务,将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5、优化乡村人才供给与发展环境:针对外出青年推出“返乡创业补贴”“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优先”等政策支持,建立返乡人才信息库,精准对接就业创业需求,为引入优质人才与充足资金打通便捷路径。

五、结论

1、综上,“青禾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宝坻区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业产业、乡村文化、基层治理、农业科技、人才供给等领域存在的梗阻相互影响,既存在传统发展模式与现代需求的适配难题,也折射出“三农”发展中资源整合、价值转化的共性挑战。

2、针对上述问题,研究结合宝坻“红绿”资源禀赋与科创要素,从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治理服务、科技融合、人才供给五个维度提出破局策略,形成了“问题诊断—资源依托—精准施策”的闭环思路,为当地破解发展堵点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3、本研究立足农脉传承与产研融合双重视角,实践团的调研发现与实践路径不仅为宝坻区深耕三农沃土、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提供了具体指引,也为同类地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平衡传统与现代、整合内外资源提供了有益借鉴,彰显了青年实践团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调研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玉洁.数字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J/OL].统计与决策,2025,(16):11-16

[2]周国华,龙花楼,林万龙,等.新时代“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23,38(08):1919-1940.

[3]周林洁,傅帅雄.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农业经济,2022,(08):27-29.

[4]陈桂生,秦梓晨.数字乡村建设效能何以提升——基于“三农”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地方治理研究,2025,(02):53-64+80.

[5]高云才,郁静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N].人民日报,2024-02-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