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
彭云峰 徐旭
1.怒江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云南省怒江州 6731992.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引言:
泥石流灾害是怒江州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滇西北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地形切割剧烈、水系丰沛,利于泥石流形成。2021—2025 年灾害点从382 处增至391 处,威胁约5 万人口和20 亿元资产,主要分布于怒江干流区域。灾害季节性明显,主汛期、桃花汛及冻融期高发,与极端降雨相关,常与山洪、滑坡形成复合灾害。人类工程活动扰动地质环境,诱发灾害;全球气候变化使极端降雨增多,加剧风险。防治面临高位远程泥石流难识别、地形交通制约调查、高山冻融区治理难、城镇规划冲突等挑战。需构建监测预警与防治体系,整合多元手段,多部门协同防灾。本研究基于灾害特征与瓶颈提出对策,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1.泥石流灾害现状、特点及趋势
1.1 泥石流灾害现状及危害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纵向岭谷区,受怒江断裂带构造控制,区域内深大断裂发育显著,岩性岩相复杂多变,岩体破碎程度高,风化作用强烈显著,地形地貌呈现剧烈切割特征,水系发育充分,泥石流孕灾地质背景复杂且条件完备。2021 年至 2025 年间,全州核定泥石流灾害点数量依次为382 处、382 处、383 处、384 处及391 处,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泥石流隐患点主要集中分布于怒江干流沿岸、一级支流流域及高山深切峡谷区。当前统计数据显示,泥石流灾害直接威胁人口约 5 万人(涉及1 万户),预估威胁资产总值达20 亿元人民币。
1.2 泥石流灾害特点
季节性特征显著:主要集中于6 月至10 月主汛期、2 月至4 月桃花汛期以及12 月下旬至次年2 月初冬季冻融期,突发性强,并与局地暴雨及持续性高强度降水事件呈高度相关性。
链式效应显著:常与山洪、滑坡等灾害耦合形成灾害链,呈现"灾害群发"特征,导致灾情加剧。
人为活动影响加剧:伴随怒江交通基础设施(保泸高速、美丽公路、新寨机场路及乡村道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城乡建设活动、农业开发、水利工程、能源设施建设(水电、风电、光伏及矿山开采)等重点工程的推进,诱发并加剧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
1.3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风险呈上升趋势:流域内孕灾地质条件复杂且充分,加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频次显著增加,叠加区域气象与水文条件,导致泥石流活跃度持续升高。人类工程活动进一步诱发并加剧泥石流灾害,致使其爆发频率呈持续增加态势。
经济损失呈扩大趋势:伴随乡村振兴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如新建公路、易地搬迁安置点),承灾体暴露度显著提升。
2.泥石流防治的突出问题与短板
2.1 高位远程、高覆盖区泥石流识别和监测困难
高位远程泥石流,形成区位置高、远,大多数规模及深度大、构造控制作用突出,地表变形迹象难于识别,加之人员很难爬上其形成区开展调查和监测,靠地面调查,拉网式排查方法很难发现,人工监测预警难以奏效。常规遥感观测由于植被、积雪、松散层覆盖率高等问题,识别效果也很差。专业监测预警受制于通讯信号差等因素无法在理想的位置安放监测仪器导致监测预警效果不理想。但此类隐患点暴发往往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特别重大。
2.2 开展系统调查评价困难大
怒江流域地形极为复杂,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增加了调查的难度。此外,该地区的交通条件十分困难。由于地形险峻,道路建设难度大,许多地方交通不便,甚至无法通行。这不仅影响了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也使得调查人员难以深入隐患点进行系统的调查评价。
2.3 防治工作难度大、治理空间受限、周期长
区内特别是沟源于高山冻融区的泥石流,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治理难度极大,很难彻底消除其威胁。这些灾害点往往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城镇开发空间多位于低频高位泥石流沟口,这些区域的地质条件复杂,治理空间受限。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往往需要考虑到城镇规划、居民安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治理工作难以全面推进;随着怒江州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日益加剧,诱发的泥石流也呈现出面广、发展周期长的特点。这些灾害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3.泥石流灾害防治建议
(1)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密监测点:新增专业检测设备,覆盖高频沟谷及偏远村寨盲区;智能预警平台建设,整合气象、地质数据,通过短信/广播实现“ 分钟级” 预警到户。(2)强化工程治理:建立重点区域防治清单,加强流域治理统筹,申请中央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捆绑乡村振兴基建投入。(3)生态修复与管控 :退耕还林攻坚:对 25∘ 以上坡耕地强制退耕,改种乔木(如桤木) + 灌木(如车桑子);工程活动管控,严格审批工程建设,落实“ 边建设边治理” 要求。(4)提升应急能力:“ 平急两用” 设施,在高风险村建设避险广场(兼日常活动场地),储备卫星电话、救生包;加强实战化演练,每年雨季前开展“ 盲演” ,重点检验夜间撤离、老弱群体转移流程。(5)体制机制优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单是一两个部门的任务,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应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指挥机构的作用,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协调工作,加强与气象局、地震局的联系与协调工作,各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益敏,杨蕾,魏苏杭,等.基于小流域单元的怒江州泥石流易发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10):2419-2428.
[2] 唐 川 . 云 南 怒 江 流 域 泥 石 流 敏 感 性 空 间 分 析 [J]. 地 理 研究,2005,(2):178-185.
[3]骆银辉,周道银,朱荣华,等.世界自然遗产- - “ 三江” 并流区地质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初探[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02):94-97.
[4]骆银辉,周道银,朱荣华,等.云南怒江州地质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24,(02):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