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尉俊霞

夏县裴介镇中心校小吕小学 山西省运城市

1 案例背景

1.1 学生背景方面

小学五年级学生,认知发展的显著特点为: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方向过渡,这是他们成长的关键性阶段。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着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是对于文言实词、虚词、文言背景的理解,还是需要依靠对应的语境来进行。在学习《杨氏之子》这种故事性文言文的时候,对于语言的兴趣是比较高的,但是很容易停留在听懂的状态,不能对于人物思维逻辑进行深度分析。另外,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多数需要教师的引导,自主提问的意识比较淡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对此,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去激发,让主动探究成为基本习惯。

1.2 思维能力培育方面

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育,倡导在语言学习的活动中,依靠文本解读、语言实践、文化浸润等方式,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思维能力的培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往往对于语言建构活动、审美创造活动、文化传承活动起到支撑作用;其二,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终身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在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科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充分锻炼。

1.3 思维能力培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培育可以发挥导向的作用,具体来讲述,其导向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中枢所在,是语言建构、审美创造、文化传承的基础性工程,逻辑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析文本结构,并且关联对应语义,批判性思维可以让学生理性去看待语言逻辑、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其二,思维能力的培育,比较关注阅读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倡导阅读教学能够从之前理解内涵的层次进入到能力发展的层次,教师在此期间,可以设计梯度性的问题链、组织开展辩论性的活动、设定开放式的任务,由此让文本可以转化为思维训练资源,让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保持共振的状态。其三,思维能力培育的导向作用,还体现在学科育人本质功能上。学生可以将分析、推理、评价等高阶思维工具使用到文本解读中去,可以习得语言经验,还可以实现解决问题思维范式的生成,保证可以在未来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复杂情境中的问题。

2 案例描述

2.1 教学过程

本次的角度过程可以归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思维的起点。一开始,教师可以设定生活中的机智问答场景,让学生去分享生活经验,形成与文本的情感联结,让学生的语言逻辑与应变能力有着初步的发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分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可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继而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去关注生僻字的音形义,为后续的思维分析做好准备工作。再者,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依照故事三要素去进行架构,比如对于孙君平而言,其轨迹有访友-杨氏子-慧对,让叙事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此期间学生的归纳能力、线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地锻炼。

第二个阶段,开展精读活动,让学生进入到思维路径解码中去。在此环节,教师会采取追问的策略,比如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杨氏子为什么可以迅速反应过来?让学生去关注对话中的隐含逻辑,孙君平可以以“此是君家果”去进行试探,杨氏子可以利用孔禽和杨姓的谐音关系去进行反击,这充分展现出因果推理能力和联想能力。再者让学生去对比“直接否认孔雀身份”和“幽默反驳”两种回应方式的异同点,学生会发现后面的一种方案,不仅仅十分礼貌,还彰显出极大的智慧,依靠这样的对比活动,可以让学生正确理解逻辑有着严密性的特点,继而进入到语言艺术理解中去。再者,教师会将焦点放在批判性探究活动中去。此时提出的主要问题是:

杨氏子的回答是否是无懈可击的?是否有没有其他的说法?让学生跳出文本权威,找到一些新的替代方案,在此期间有学生开始尝试转移话题的策略,还有使用反问策略的方式,在此期间可以让学生去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继而让反思能力得以锻炼,形成多元视角。再者,还可以开展延伸讨论活动,此时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若孔君平追问‘何以知孔雀非吾家鸟”,要求学生去续写对话,此时在评估期间可以从逻辑漏洞的角度、文化礼仪的角度、语言趣味性的角度去进行评估,让批判性思维锻炼进入到更加理想的格局。

第三个阶段,进行迁移创造,让思维能力朝着深度的方向进展。首先,教师会创设创意表达活动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情境:班主任需要突击检查班级的卫生,班长如何机智解释没有完成值日的原因?在此期间可以鼓励学生仿照文章中主人公的做法,将谐音策略、双关策略语言技巧使用进去,由此保证对话展现出合理性、有趣性的特点,这样古代智慧才会转化为实际交际素养。再者,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改变课本剧的活动,要求可以在尊重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去设定对应表情、动作、原创台词,依靠表演活动,展现出对于语言逻辑、情感张力的把握,继而让创造性的思维能够得以锻炼。最后,还可以开展文化联结的活动。比如可以引入《世说新语》中关于聪慧的故事,让学生对于魏晋名士的思维特点进行归结:反应敏捷,喜欢使用诙谐手段,善于使用比喻的手法,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智趣交融的审美特点,让思维广度不断被拓展,让文化视野越发宽阔。

第四个阶段,总结反思环节,要将元认知提升作为主要诉求。在思维收获环节,可以让学生回答今天自己学会了哪些思维方法,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思维能力形成一定认知。教师可以提炼核心思维策略使用效果,关注是否抓住关键信息推理,是否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是否用幽默去化解矛盾,据此对于对应方法论进行归结。

2.2 教学目标

本次案例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结为:其一,基础认知层次的目标。可以准确识读“诣”“禽”等文言字词,了解文本的意思,可以独立翻译文本。了解类似文本的特点,知道魏晋名士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学常识的不断积累。其二,高阶思维目标。对于逻辑思维而言,可以分析对话中的因果关系、谐音双关的语言结构,掌握紧扣语境去推理、捕捉隐含信息等思维手段;对于批判性思维而言,可以在评价杨氏子回答合理性、探索多样应对方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形成质疑的意识,锻炼辩证分析的能力;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可以在情境学写、剧本创编活动中,可以从语言模仿进入到新语境表达中去,由此让个人创作素养能够得到充分锻炼。

3 案例分析

对于本案例而言,思维能力培育的导向效益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其一,逻辑思维的培养。会将文本结构研判作为重要契机,让学生进入到推理的状态,由此让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学生也就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让他们的认知冲突得以激发,由此可以让他们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其二,批判性思维培养。会将文本权威打破作为切入点,实现多维度视角的形成,这样学生才能够从被动接受进入到主动建构的状态;其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会将经典智慧迁移作为重要节点,引入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创造思维迅速使用到新场景中去。

4 案例总结

本次案例以《杨氏之子》文本解读作为基本载体,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局限性,将思维能力这样的核心素养作为导向,设定语言解码的活动、逻辑分析的活动、批判思辨的活动、创造迁移的活动,的确可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综合效益全面发挥出来。当然本次案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思维训练期间,教师是主导,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文言文思维教学的长期效益需要进行不断追踪,还需要在此维度进行更加持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