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在保障药品流通安全及可追溯性中的实践研究
姚浩明
青海红十字医院药学部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药品安全对公众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中药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药品管理面临信息记录、传递和追溯方面面临一定的问题,无法精准地监管药品全生命周期。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基于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应运而生,它能够实时采集和共享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利的借鉴[2]。基于此,我院探讨基于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在保障药品流通安全及可追溯性中的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2 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 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对照组男 8 例,女 7 例,年龄 43~75 岁,平均年龄( 64.23±8.95 )岁;质量问题发现数量质量45 个。观察组男9 例,女6 例,年龄42~74 岁,平均年龄(63.18
)岁;质量问题发现数量质量30 个。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药品管理:通过人工的方式记录药品的采购、储存与销售等信息。
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每个药品入库验收时,验收人员通过药品的外包装规格、国药准则以及 pass 系统等方式进行核对,确保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可通过 pass 系统添加药品的说明书、核对药品的批号效期、管理药品的数量等。储存阶段,智能监测设备每间隔 sinin 采集一次库房温湿度等数据,如有任何异常现象,系统立即发出预警。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观察两组质量问题发现及时性:准确记录两组药品流通中发现质量问题所用的平均时间,包括药品过期、包装损坏及假药劣药等。
观察问题药品追溯效率:如有质量问题,系统自动追溯问题药品来源及流向所需的平均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5.0 软件计算数据,计量资料的表达形式为(
),组间采用t 检验。以 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质量问题发现及时性
观察组质量问题发现及时性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质量问题发现及时性

2.2 对比两组问题药品追溯效率
观察组问题药品追溯效率高于对照组,
。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问题药品追溯效率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质量问题发现及时性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问题药品追溯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基于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的应用,有助于保障药品流通安全,且具有可追溯性。可能因为:在药品入库验收环节,信息化追溯体系依托药品外包装规格、国药准则及pass 系统等多维度信息核对,相比人工记录,极大减少了信息录入错误与遗漏,同时将药品说明书、批号效期、数量等关键信息数字化存档,形成完备的初始数据链,为后续流通监管提供有利条件。储存阶段,智能监测设备每 5 分钟采集库房温湿度数据并实时上传,一旦数据异常,系统即刻预警,改变了传统人工巡检间隔长、易疏漏的弊端,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因环境因素可能引发的药品质量问题,显著提高质量问题发现及时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发挥信息化追溯体系的自动追溯功能的优势。系统基于前期构建的全流程数据链,运用大数据分析与区块链等技术,可快速定位问题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各个节点,精准追踪来源与流向。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化的药品追溯体系的应用,有效保障药品流通安全,提高可追溯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森元,赵静,李林峰,等.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我国药品追溯体系的建设及优化路径[J].中国药业,2024,33(9):32-36.
[2]周文媛,范洋,刘特立,等.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追溯体系的构建[J].同 位素,2023,36(4):416-422.
[3]钱跃磊,李敏杰,徐军伟,等.追溯性闭环管理体系对我院住院药房口服药品用药安全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