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交互叙事的齐鲁魏碑元素数字化应用设计研究

作者

孙所婷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271000

引言: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发源地的齐鲁地区,其书法艺术在历史进程里占据独特位置。魏碑书体凭借其笔法上厚重、雄浑、质朴的特性,展现出北朝时期社会的精神与文化风采,身为齐鲁文化里的关键部分,魏碑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标杆,更是历史文化记忆的标识。然而,当下社会里,对传统魏碑艺术的认知主要集中于博物馆展览和纸本文献方面,受众规模较小,传播效能欠佳。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交互叙事手段的革新,为传统文化的重生带来了新的契机。怎样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交互式体验,促使魏碑文化在数字空间中实现“活起来”的状态,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方面的焦点问题。本文借助交互叙事这一视角,探索出一条融合魏碑元素的数字化应用设计新途径,意在探寻齐鲁魏碑在新时代实现文化价值的途径。

一、齐鲁魏碑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

齐鲁魏碑书体在笔画方面展现出雄浑、 厚重且棱角分明的特性,其样式体现了北朝社会的精神气质。作为书法艺术的关键分支,它既留存着历 特色。从文化价值层面考量,魏碑不只是文字表达的载体,而是 种精 扬的特质。在齐鲁文化体系当中,魏碑成了地域认同感与文化记忆的 刻的传播途径较为陈旧,魏碑的受众面较窄,尤其是在年轻群体 响力日益衰 。因此,探寻数 化语境里的传承途径,既是延续魏碑艺术的生命力,也是对齐鲁地域文化的创新转化。

二、交互叙事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一)交互叙事的核心特征与数字化表

交互叙事作为一类新兴叙事模式,关键在于突出用户在叙事进程中的主动介入与动态抉择。在传统线性叙事里,受众大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接收信息,创作者单向输送叙事内容。借助数字化技术,交互叙事增添了非线性、多路径和开放性特质,让故事的发展不再受固定框架束缚,而是由用户的行动与抉择共同推进。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为场景依托,用户可凭借操作动作进入故事场景,不止是观看情节发展,还能对情节的走向加以干预,进而消除“观众”与“故事”间的界限,成为“参与者”与“共创者”。

在数字化应用范畴中,交互叙事的表达形式主要体现成技术与叙事的深度整合,数字装置具备捕捉用户行为(如视线、动作、语音)的能力,视线、动作乃至语音,随即实时把这些输入与叙事逻辑相融合,达成“因人而异”的故事体验。这种动态特征让叙事摆脱了单向性,而是一个依托实时互动的生成进程。同时,多感官刺激是交互叙事的关键特性,用户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体验,更全面地把握叙事内容。

(二)交互叙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意义

文化传承领域引入交互叙事,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单向模式,着重借助互动达成“理解—体验—共鸣”的深度连接。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里,文化遗产多借助展览、文献或影像资料,以被动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观众大多只是浅层次地 “看” 或 “听”,缺少深入体验与参与的机会,不易形成长期的文化认同。交互叙事借助互动机制,促使受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内容的生成环节,体悟文化背后的逻辑与价值。

尤为关键的是,交互叙事借助个性化体验途径,切实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与教育功效。使用者可按照自身喜好来选择不一样的探索路线,像留意技艺细节、历史背景或是文化故事,这种多路径叙事模式契合了不同群体的多样需求。例如,青少年群体或许更青睐游戏化的探索方式,而研究人员往往更倾向于进行系统化的信息收集。交互叙事可同时满足这两类需求,以便提升文化传播的覆盖程度与影响力度。互动式参与可促使用户发挥创造力,让他们在体验进程中开展再创作,如在数字平台开展二次表达或分享。

(三)交互叙事对齐鲁魏碑数字化传播的创新应用

引入交互叙事到齐鲁魏碑的数字化应用设计里,交互叙事的融入为传统书法艺术传播开辟了全新途径。魏碑书法因风格雄浑厚重、方整朴拙而声名远扬,其独特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在历史上意义重大。然而,传统的魏碑传播途径多集中在静态的碑刻陈列与临摹练习上,既无生动感,也无互动性,难以契合当代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体验诉求。交互叙事可把魏碑这一静态艺术演变成动态的交互故事,让体验者在沉浸式场景中体悟魏碑的艺术之美。

魏碑数字化传播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从视觉角度出发,利用三维建模和动态渲染把魏碑的字体笔画与章法布局转化为可视化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其艺术特色,助力用户在数字化环境里直观领略魏碑的形式之美。在交互环节,融入增强现实与手势识别技术,用户能于虚拟空间开展魏碑“临摹”,经动作捕捉感受不同笔法的力度与节奏。通过“做中学”,用户对魏碑艺术的理解得以深化,又提升了他们的参与体验和成就感。基于叙事维度,依托魏碑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打造多线索、多情境的交互式叙事空间[2]。例如,当用户深入探究《张猛龙碑》时,既能够研习字体特色,还能沉浸式融入北魏历史情境,掌握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态。这种兼具艺术与文化的体验,使得魏碑传播不再只是单调的书法鉴赏,而是实现了知识学习、文化认同和审美体验的有效整合。交互叙事于该过程里扮演了“桥梁”角色,促使齐鲁魏碑既能保留历史的深厚底蕴,又可通过现代化途径展现新活力。

三、齐鲁魏碑元素数字化应用的设计策略(一)文化内涵可视化:魏碑艺术的数字化符号体系构

基于交互叙事的框架,魏碑数字化应用设计的首要要求是达成“文化内涵可视化”。作为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书体,既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的多元交融,还负载着北方具有厚重、雄浑、质朴特点的地域文化内涵。若想在数字化应用里展现魏碑独有的文化价值,需对其艺术特征开展结构化分析与视觉重塑。可运用数字化采集和分析技术,剖析魏碑的字体笔画、结体章法与整体气韵,把其中关键特征元素提炼成极为精炼的数字化符号体系。例如,魏碑里常出现的方折笔画、线条粗细对比明显的节奏变化以及布局自由的章法,均可利用向量化建模与三维渲染的方式得以再现,进而在不同数字场景中维持一致的辨识度。

文化内涵实现可视化不只是浅层形式的再现,而是深层价值的转化呈现。在进行数字化设计之际,能够让魏碑字体与特定历史故事、地域风貌以 景相互结合。 以《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经典碑刻为例,设计者可借助图文搭配的形式 思想内涵,让用户在接触数字化符号时能直接体会到魏碑蕴含的文化底蕴。 能自主调用并组合这些元素,实现个人化的魏碑艺术呈现[3]。该可视化 特性 ,还使其成为易于推广的文化符号,既符合学术研究严谨标准,又顾及大众审 使用的方便,由此达成文化传承与数字化传播的双重意义。

(二)艺术特征互动化:增强现实与手势识别驱动的用户体验

对于魏碑数字化应用而言,其第二个设计原则设定为“艺术特征互动化”。传统书法的学习和体验大多借助师徒当面传承以及对静态碑帖进行临摹,进入数字化应用阶段,用户可凭借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还有手势识别等新兴技术,在沉浸式互动场景中收获更具感知与参与的艺术体验。设计的关键是怎样引导用户借助“动手”“动身”的交互动作,体悟到魏碑书法笔画的特点、章法的规则以及艺术的感染力。

例如,可搭建一个基于增强现实的“虚拟书法工作坊”,用户借助 AR 眼镜或智能终端,就能在虚拟环境里目睹魏碑字体的动态书写情形。系统可模拟出毛笔在不同力度、速度、角度作用下呈现的笔画效果,借助物理引擎重现笔锋的转折、停顿、收缩与舒展。借助手势识别技术,用户仅需在空中做比划动作或在平板上书写,系统便可实时捕捉其动作轨迹,进而生成对应的魏碑笔画。采用这种途径,用户既能“看”到魏碑呈现出的美学特征,还能“做”出魏碑的书写样式,进而在实践里深化对魏碑艺术的认知。

可在互动化设计里融入反馈机制。例如,系统可按照用户的书写动作生成关于艺术效果的评估,涵盖笔画是否展现出魏碑那种方折的力度,线条是否 够设定“沉浸式临摹”任务,使用户在虚拟历史情境里复刻碑刻的书写 完成对应任务才可逐步解锁新的艺术片段。凭借这种互动式的设计,用户不 只是 为积极投入的参与者与创作人。这种沉浸与互动相融合,可消除传统书法学习的阻碍, 脱离专业圈子,从专业领域拓展至更广泛的文化体验和教育场景。

(三)叙事场景沉浸化:魏碑历史与文化的动态重构

魏碑数字化应用的第三项原则为“叙事场景沉浸化”。魏碑艺术并非仅仅是书写技艺的彰显,还是历史与文化的具象化符号,仅聚焦于视觉或操作维度的数字化应用,易让体验浮于浅层,缺少文化底蕴。因此,在交互叙事架构里,要把魏碑所处历史背景、书法家创作时的心境以及碑文体现的社会价值观融入到数字化场景中,打造沉浸式文化叙事空间。

例如,在用户体验环节,可开启“历史探索模式”,当用户进行经典碑刻临摹操作时,系统会马上呈现和该碑文相关联的历史故事,如当时的社会体制、人物生平事迹以及碑刻的用途和含义[4]。借助《张猛龙碑》的数字化呈现,用户既能领略魏碑字体的独特模样,还可借助虚拟叙事场景知晓北魏时期佛教文化传播、士族政治生态等背景,以便更深入地把握魏碑艺术背后的文化根源。

在设计叙事架构时,可运用“多线并行”的交互模式,使用户依据个人兴趣抉择不同的探索路径。例如,部分着重关注书法艺术本质的用户,可进入“技艺体验线”,专心探究魏碑的笔画和章法布局;还有一部分用户或许对历史文化背景兴趣更浓,可进入“历史探寻线”,通过与碑文叙事及虚拟角色的互动,全面了解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可借助游戏化叙事手段提升沉浸感,比如设定“碑林探秘”这一虚拟任务,用户得在虚拟碑林里搜寻特定碑刻,开启隐藏的历史故事片段。

沉浸性叙事不但强化了用户的融入感,还推动魏碑艺术传播从单纯的美学欣赏迈向多元的文化体验[5]。在这个进程里,用户得到的不光是艺术方面的感性认知,更是历史文化方面的理性认知。通过历经“文化内涵可视化—艺术特征互动化—叙事场景沉浸化”的层层深入,魏碑数字化应用达成了艺术欣赏、知识学习和文化体验的有效整合,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应用找到了可行途径。

总结:

齐鲁魏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部分,在数字化时代要借助创新途径达成有效传承。本文依托交互叙事理论,构思出魏碑元素数字化应用的设计方案,且借助案例检验了其实际成效。交互叙事可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并强化情感联结,促使魏碑艺术在数字环境中展现新活力。未来,伴随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新兴技术持续进步,魏碑数字化应用有机会达成更高程度的智能化与沉浸式体验,促使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科技深度整合,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包备五.山东新发现的汉代碑刻和魏碑[J].齐鲁学刊, 1988(3):6.DOI:CNKI:SUN:QLXK.0.1988-03-024.

[2]薛婷.走进孔府圣殿 感知汉魏魅力——曲阜汉魏碑刻考察记[J].江苏教育, 2020(21):4.

[3]依凡.海滨之都山东莱州[J].今日中国, 2006, 55(2):1.DOI:CNKI:SUN:JRZZ.0.2006-02-042

[4]隋以进."事事如意"大泽山[J].青岛画报, 2015(12):2.DOI:10.3969/j.issn.1004-7611.2015.12.014.

[5]田习文.中国书法家作品选登(二)——齐鲁书法名家田习文专版[J].科技信息, 2013(9):1.

项目基金:2024 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基于交互叙事的齐鲁魏碑元素数字化应用设计研究”(L2024Y1025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