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作者

刘满红

岷阳镇第二中心小学 甘肃省定西市 748400

一、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教材情境素材分析

(一)一年级学生认知特点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好奇,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容易关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 15-20 分钟。以形象思维为主,依靠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概念,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要借助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观察、操作、体验,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材情境素材分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 的重要理念,该理念强调有意义的教育必定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并提倡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课程和生活的联系。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挖掘并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素材或资源,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唤醒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促使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并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分析问题,从而拉近学生和数学课程的距离。为此,教师可以关注、挖掘并提炼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以生活事件为依据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彰显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生活性。

二、情境教学法在教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生活情境,唤起经验共鸣

1.应用原理

一年级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把数学知识放到生活场景里去,就能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使得数学学习由陌生变得亲切,降低理解的门槛。

2.实践案例——“ 生活中的数” 教学

教材“ 生活中的数” 单元,教学“ 1-5 数的认识” ,创设“ 校园寻宝”生活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校园里去寻找数字宝宝,看看校园里哪些地方藏着1-5 这些数字?”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从“ 1 面国旗”“ 2 棵大树” “ 3 层台阶” “ 4 个垃圾桶” “ 5 盆鲜花” 等场景中,引导学生数数量、认数字。课堂延伸至家庭,布置“ 家庭数字小侦探” 任务,让学生回家找生活里的 1-5。如“ 1 张书桌” “ 2 双拖鞋” 等,次日课堂分享。通过校园、家庭生活情境的串联,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直观感知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将抽象数字变成可触摸、可感受的生活存在。

(二)问题情境,驱动思维探索

1.应用原理

设置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2.实践案例——“ 5 以内数加与减” 教学

教材“ 5 以内数加与减” 单元,教学“ 加法” ,创设“ 小动物分食物”问题情境:“ 小猴子有 2 个桃子,又跑来小松鼠送了 1 个桃子,现在小猴子一共有几个桃子呀?” 呈现卡通化猴子、松鼠和桃子图片(符合教材插画风格),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拓展情境,“ 小兔子有 3 根胡萝卜,兔妈妈又给了 2 根,一共多少根?” 鼓励学生用小棒代替食物操作、数数,尝试列式计算。减法创设“ 小鱼游走了” 的情境:“ 鱼缸里原来有5 条小鱼,游走了 2 条,还剩几条?”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思考数量的变化,操作学具,说一说“ 游走” 的过程,理解减法的意义。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稍复杂,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加与减的运算意义,不再是死记硬背算式,而是理解运算背后的数量关系。

(三)故事情境,编织知识网络

1.应用原理

故事对一年级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可以将知识变得生动、连贯起来,学生随着故事的发展,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数学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案例——单元整合教学

以教材前几个单元为例,编织“ 数学王国奇遇记” 故事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跟着小猫咪(教材插画元素)去数学王国探险啦!首先来到‘ 我上学啦’ 小镇,认识新朋友,学会数人数、看时间(对应“ 我上学啦” ,如认识班级同学数量、上下课时间数字等);接着走进“ 生活中的数” 森林,发现树上果子数量、蘑菇朵数,认识 1-5 这些数字精灵;然后到“ 运算城堡” ,帮小猴子解决桃子增减问题(对应“ 5 以内数加与减” );

之后去“ 教室魔法屋” ,把杂乱物品变整齐(对应“ 整理与分类” )⋯⋯”每节课围绕故事章节展开,故事里藏着数学知识学习任务,比如“ 运算城堡” 环节,借助小猴子、小兔子等角色碰到的生活问题,学习加与减运算;“ 教室魔法屋” 遇到物品混乱难题,开展分类整理。 故事将教材不同单元知识串联起来,让零散的知识成为整体,学生在沉浸式故事体验中,逐级递进地学习数学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分享自己在“ 数学王国” 中的探险发现。

三、情境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估

(一)学习兴趣提升

通过课堂观察、 学生访谈、兴趣问卷(自编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问卷,包括对数学课堂喜爱程度、是否愿意主动参与等维度)评估。应用情境教学法后,课堂上学生主动举手发言、参与情境活动比例由教学前的 60%提升到 85‰ 。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说“ 上数学就像玩游戏、听故事,真有意思”“ 我喜欢在生活中找数学,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兴趣问卷中 92% 的学生对数学课堂兴趣浓厚。相比传统教学(以单纯知识讲授为主),情境教学让一年级学生从“ 被动听数学” 到“ 主动玩数学、探数学” ,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为持续学习数学奠定情感基础。

(二)知识理解深化

对比教学前后学生知识测试成绩(以教材对应单元知识点为内容进行填空、操作、应用类题目)和知识表达清晰度。“ 数的意义” 测试题,教学前学生理解数意义多停留在机械数数上,“ 3 表示什么” , 30% 学生答“ 3就是 3′′ 。教学后, 80% 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说“ 3 可以是 3 个苹果、3 朵花” 。“ 加与减运算” 测试题,教学前学生列算式 65% 正确且大多是照搬,教学后 90% 正确并超过 70% 的学生能讲清算式所对应的生活情景“ 2+3 就是2 个气球又拿来3 个,一共有5 个气球” 。“ 整理与分类” 实践操作题,教学前只有 40% 的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并说出理由,教学后有 75%的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情境教学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灵活。

(三)能力培养成效

从动手操作、 思维能力、语言表达三方面评价。动手操作上,“ 整理与分类” “ 数的认识” 等实践操作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具、实物等进行分类、数数、运算操作,操作的规范性、创新性提升。如在分类时,除了按照常规的标准进行分类外,还有“ 按颜色给文具分类” 等个性化想法。思维能力上,在问题情境、故事情境中,学生会思考“ 怎样分类更好” “ 故事里下一个数学任务怎样解决” ,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如解决“ 5 以内加法” 问题。除了数数,还会用“ 摆小棒对应情境” “ 画简单的图形代替物体” 等方法。语言表达上,情境分享环节,如生活情境分享数字发现、故事情境讲述探险经历,学生从教学前“ 说话断断续续、词不达意” ,到能清晰地描述“ 我在校园看到1 面国旗,它的数量是 1′′ “ 小猴子原来有2 个桃,又来了1 个,现在一共有 3 个,算式是 2+1=3" ,语言表达更连贯,数学语言使用更准确,实现数学知识和语言能力协同发展。

四、结论

情境教学法符合 2025 小学一年级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特点与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借助生活、问题、游戏、故事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为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搭建“ 低门槛、高趣味、重体验” 的成长平台,是优化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路径之一。后续可以继续拓宽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深度与广度,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AR、VR)创设沉浸式虚拟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校园、数学王国中更直观交互学习,帮助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银梅.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智力,2024,(26):139-142.

[2]杨胜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