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混合燃烧模式下转化炉热效率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周攀飞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

引言:伴随全球能持续源转型,转化炉热效率对工业能耗与碳排放产生影响。PSA 尾气与天然气混合燃烧存参数失配、效率低的问题,现有研究多单一优化。需通过“ 理论建模-模拟-实验-应用” ,建多维度优化体系,适配变负荷工况,为混合燃烧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1 混合燃烧参数优化

1.1 燃料配比动态调控

在PSA 尾气与天然气协同燃烧系统中,燃料配比动态调控应当以实时成分监测与能量平衡计算为基础,以此适配转化炉变负荷工况( 50%-110% 额定负荷)。PSA 尾气典型组分波动范围为:氢气 25%-45% (体积分数)、一氧化碳 5%-15% (体积分数)、甲烷 3%-8% (体积分数),低位热值波动区间为 12-20MJ/m3 ;天然气组分稳定,甲烷含量 295% (体积分数),低位热值恒定为 35.8MJ/m3 。通过安装In-Situ 激光气体分析仪(响应时间≤1s,测量精度± 0.1% 体积分数),实时采集两类燃料的组分数据,输入基于Aspen Plus 建立的燃烧热力学模型,计算最优配比系数。

1.2 燃烧器结构参数优化

燃烧器结构参数优化应当以燃料-空气混合均匀性、火焰形态控制、气流扰动强度为依据,核心参数包括喷口直径、扩张角、混合段长度、旋流强度等。将CFD 数值模拟(Fluent 软件,RNG k-ε 湍流模型)与冷态实验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优结构参数组合。

1.2.1 喷口设计

采用双级渐扩式结构,一级喷口直径 80mm ,扩张角 15 ;二级喷口直径 120mm ,扩张角 25 ,相比传统直筒喷口(直径 100mm ),燃料射流扩散速率提升 35% ,混合均匀度(变异系数 ≤0.15 )提高 22‰

1.2.2 旋流组件

配置可调节叶片式旋流器,控制旋流数介于 0.6-0.8(通过改变叶片安装角 30-45 实现),以此增强气流旋转扰动,使燃料与空气的混合距离从 0.6m 缩短至 0.4m ,火焰根部回流区长度稳定在 0.3-0.4m ,避免发生脱火或回火。

1.3 空气系数自适应调节

空气系数(α )是影响燃烧效率与污染物排放的关键参数,PSA 尾气-天然气混合燃烧最优α 区间为1.05-1.15(基于烟气 O2 含量 3.5%62.5% 体积分数换算)。采用自适应调节系统实时修正α ,系统由 Zirconia 氧传感器(测量范围 0.25% 体积分数,精度± 0.1% )、CO 分析仪(检测下限 10mg/m3 )、变频离心风机(风压范围 5⋅15kPa ,流量调节精度 ±1% )、PID 控制器(响应时间 ≤0.5s )组成。

建立α -负荷-燃料组分关联模型,当转化炉负荷从 70% 升至 90% 额定负荷时,模型输出α 基准值从 1.08 上升至 1.12;当 PSA 尾气低位热值从15MJ/m3 下降至 12MJ/m3 时, a 应当从1.10 修正为1.14,以补偿燃料热值下降导致燃烧不充分[1]。在某炼油厂 PSA 尾气回收项目中,该系统运行数据显示:α 控制精度为 ± 0.015 ,烟气 O2 含量波动范围 ≤±0.3% 体积分数,CO 排放稳定介于 30-45mg/m3 ,热效率相比手动调节模式提升 1.8%-2.5% ,风机能耗降低 8‰

2 热效率提升技术路径

2.1 余热梯级回收系统设计

针对转化炉高温烟气(出口温度 850–950C ,流量 12000-15000m3/h( (标准状态)),设计三级余热回收系统,以此实现能量梯度利用:

2.1.1 高温段( 850–550C )

采用翅片管热管换热器(热管材质GH3039,翅片间距 8mm ,换热面积 250m2 ),将烟气热量传递给转化炉进料(石脑油/水蒸汽混合物),进料预热温度从 280C 提升至 420C ,烟气温度下降至 <550C ,此段余热回收率介于 45%-50% ,节省燃料消耗 12‰

2.1.2 中温段( 550–220C )

配置板式换热器(板片材质316L,板间距 4mm ,换热面积 400m2 ),预热助燃空气,空气温度从 25C 上升至 320C ,烟气温度下降至 220C ,助燃空气预热后可使燃烧温度提升 180–220K ,热效率提高 3.5‰

2.1.3 低温段( 220–60C )

采用冷凝式换热器(换热管材质Hastelloy C-276,管程流速 1.2m/s ,壳程流速 0.8m/s ),回收烟气中水蒸气潜热,加热除盐水(温度从 25C 升至 95C ),烟气温度下降至 <60C ,此段回收潜热占总余热的 15%-18% ,系统总余热回收率 82‰ 。某化工园区 2× 300t/h 转化炉项目使用系统,单位产品能耗从 320kg 标煤/t 下降至 285kg 标煤/t,节约能源成本约 120万元/年[2]。

2.2 炉体保温结构强化

通过保温材料选型与结构优化控制炉体散热损失,将炉体表面温度控制在 ∠50C (环境温度 25C ),散热损失在总热量输入中占比 ‰

2.2.1 保温材料组合

采用“ 耐高温浇注料 + 纳米气凝胶毡 + 岩棉板” 复合结构,内层为高铝质浇注料( Al2O3 含量 270% ,体积密度 2.2g/cm3 ,最高使用温度 1400C ,导热系数 0.12 W/( m⋅K )( 800C 时)),厚度 150mm ;中层为纳米气凝胶毡(SiO2 含量 295% ,体积密度 0.15g/cm3 ,最高使用温度 650C ,导热系数 0.012 W/( m⋅K )( 300C 时)),厚度 50mm ;外层为离心玻璃棉板(密度 48kg/m3 ,导热系数 0.038 W/( m⋅∇K )( 25C 时),厚度 80mm ,总保温层厚度 280mm ,相比传统单一岩棉结构(厚度 400mm ),保温效果提升 40% 、体积缩减 30‰

2.2.2 优化密封结构

炉体法兰连接处采用金属缠绕垫片(材质 316L+ 石墨,压缩率15%-20% ,回弹率 240% ),配合螺栓预紧力矩控制(35-40 N·m);炉门采用双道硅胶密封条(耐温 ≥250C ,硬度 70±5 Shore A),结合气动压紧装置,控制密封泄漏率 ≤0.5m3/ ( mh )。在某能源公司 100MW 燃气转化炉改造中,应用该保温结构后,炉体散热损失从原 8.5% 下降至 2.8% ,热效率提升 5.7% ,减少散热损失约 3.2GJ, 年。

2.3 智能燃烧控制系统集成

2.3.1 数据采集层

部署28 路传感器,包括电磁流量计(燃料流量测量精度 ±0.5% ,量程0-500m3/h )、压力变送器(测量范围 0-2MPa ,精度± 0.075% )、热电偶(K 型,测量范围 0-1300C ,精度 ± 1.5°C )、激光气体分析仪( O2 测量精度 ±0.05% 体积分数,CO 测量精度 ±10mg/m3 ),数据采样频率 10Hz ,通过 Profinet 总线传输至控制器[3]。

2.3.2 闭环控制层

配置西门子S7-1500 PLC(控制周期0.1s),通过比例调节阀(流量调节精度± 0.2% ,响应时间≤1s)控制燃料流量,变频风机(调速范围 5-50Hz ,转速控制精度 ±1r/min )调节空气流量,燃烧器伺服电机(定位精度 ± 0.1 ° )调整旋流角度。在某石化公司 500kt/a 乙烯转化炉项目中,该系统投用后,热效率稳定在 92.5%93.8% (传统控制系统为 88%-90% ),负荷波动 ±10% 额定负荷时,系统响应时间 ≤3s ,参数超调量 ≤5% ,年减少天然气消耗约80 万 m3. 。

结束语

本次研究形成混合燃烧转化炉全流程优化方案,解决燃烧不稳、能耗高问题,优化后热效率、提升余热回收率,使散热损失降低。未来在开展相关研究过程中,可深化燃料预测模型,探索与碳捕集耦合,进一步助力工业节能低碳。

参考文献

[1]罗威,王敏,龙德林,等. 天然气净化厂 SCOT 尾气处理装置运行及优化[J/OL].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7[2025-08-16].

[2]缪晨,张利文,盛振兴,等. 以膜尾气替代天然气作为燃气轮机燃料的经济性分析[J].发电设备,2025,39(04):257-261.

[3]姜景杰,赵维松,彭勇,等. 大型燃气加热转化炉系统热效率提升策略[J].工业锅炉,2020,(06):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