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铁路货车车轮生产中关键工序质量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作者

石春

信阳同合车轮有限公司 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一、关键工序识别

在铁路货车车轮进行生产的全过程之中,被视为质量形成核心环节的铸造工艺,其涵盖熔炼、浇注、凝固以及清理的过程,会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组织致密性与缺陷分布造成影响,而若在此过程里控制不当,气孔、缩孔、夹渣和偏析等缺陷便极有可能出现,进而严重影响到后续性能。在整体流程里面,存在四道对最终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工序,其中,热处理工序需借助温度与冷却控制来对力学性能加以改善,然而若出现失稳状况,硬度、韧性不达标或者残余应力集中的问题便会产生;机械加工工序,它承担着保证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的职责,一旦出现偏差或粗糙度超标,装配与运行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探伤检测工序要利用超声波或磁粉检测,以实现对内部和表面缺陷的剔除,要是有误判或漏检情况发生,不合格品便可能流入使用环节,从而带来安全风险。基于上述情况,这四道工序被界定为车轮生产关键质量控制节点,其工艺参数、设备状态以及操作规范,都必须予以重点管控。

二、风险评估方法

(一)FMEA 方法概述

被制造业所常用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工具——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它所核心关注并致力于的方面在于,通过精准识别产品或者工艺在其特定过程当中极有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而深度去分析导致这些失效模式产生的具体原因以及它们一旦出现将会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还需紧密结合严重度(S)、发生度(O)与探测度(D)这三个存在着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维度,以精确计算出风险优先级数(RPN Λ=SΛ×Λ O ×D),其目的便是为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去量化风险等级,最终为企业有效实施具备针对性特点的控制措施给予引导。

(二)关键工序风险评估实施

在贯穿始终的铸造车轮生产这一过程中,应当对于涵盖铸造、热处理、机械加工以及探伤检测此四大关键工序,分别以极为科学且严谨的方式去建立起FMEA 分析表。就像是在铸造这一工序里面,像成分出现偏差、缩孔现象存在、气孔有所产生以及夹渣等这类常见的失效模式,是有可能致使组织出现疏松情况、裂纹开始萌生等相关问题的,且其严重程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而在热处理这样一个重要环节,要是温度控制不当或者冷却把控失误的话,便十分容易出现硬度未达到标准要求或者残余应力呈现集中这样的状况;在机械加工这个阶段,要是尺寸超出公差范围或者表面呈现粗糙状态,将会对装配精度以及运行平稳性造成影响;至于在探伤检测的环节,假设发生了漏检的情况或者产生误判的情形,那么那些存在缺陷的产品就极有可能会进入到使用环节之中,进而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方面的隐患。通过针对各个工序所存在的失效模式来进行评分并且计算得出RPN 值这一方式,就能够对相关风险做出排序,从而将需要重点加以控制的环节明确下来。

(三)风险等级判定与管理建议

经分析所得结果充分表明,在整个流程中铸造以及热处理这两个极为关键的环节,它们所具备的风险等级呈现出普遍相对较高的态势,因此这两个环节理当被作为整个风险管理工作过程当中的重中之重去对待。建议在铸造这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务必加强对于熔炼成分以及浇注工艺方面的全方位严格监控,并且积极应用先进的凝固模拟相关技术以此来达到预防缩孔与气孔等一系列不良状况出现的目的;而在热处理这样一个不容小觑的环节,应当着重引入温控以及自动记录相关系统,通过此种方式来有效提升整个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为了切实保障车轮生产质量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还应当建立一种动态更新类型的机制,需要定期针对FMEA分析表展开修订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充分结合工艺方面所产生的变更以及相关失效数据等多重因素,以此来达到持续完善风险识别以及响应措施的最终目标。

三、风险管理策略

(一)预防控制策略:从源头降低质量风险

在铸造车轮生产这一过程当中,作为确保质量稳定居于首要地位的关键环节,预防性控制被视为重中之重。原材料质量应当受到严格把关,炉料检验以及成分分析必须得到强化,不合格钢材的流入生产过程务必通过这些措施来避免。就铸造工艺这个方面而言,熔炼与浇注参数需要进行优化,浇注系统和冒口的设计也应当趋于合理,旨在降低缩孔、气孔以及夹渣等各类缺陷的产生几率。与此同时,借助凝固模拟软件对潜在缺陷实施预测行为,从而让铸件一次合格率得以提升。此外,标准化作业指导书(SOP)的制定必不可少,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也必须强化,通过此类举措来削减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风险。

(二)过程监控措施:实时掌握工艺状态变化

应当被建立起来的信息化且自动化的实时监控系统。在熔炼以及浇注这两个重要环节里,将成分在线监测与温度自动记录系统加以引入,以便及时察觉到偏差并能发出报警信号;而在热处理环节之中,自动化温控与冷却监控手段被采取从而确保性能处在稳定状态;在机械加工过程内配置数控机床与在线测量装置,目的是保证尺寸方面的精度;在探伤检测工作开展时推广超声波或者磁粉这样的自动检测设备,同时把检测得出的结果进行实时存储并与标准结果比对,进而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判情况;通过建立质量监测数据库以及看板这种方式,来实现对于关键指标的趋势预警和追溯。

(三)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质量异常

尽管在生产领域通过预防以及监控之类措施可对风险实施一定程度降低操作,但不可忽视的是因设备突发故障、材料特性波动或者操作人员存在失误等多样状况,极有可能在生产期间引发产品的质量出现异常情况。基于此,建立起全面且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显得十分必要。比如组建专门的质量应急处置小组,详细予以明确职责范畴以及相应处置流程,致力于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将异常产品快速隔离并且停止相关的生产工序;同时针对铸造缩孔超标这类典型的失效模式、成分异常的状况以及热处理硬度未能达标的情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预先准备好补救具体措施以及可行的替代方案。而在事件发生过后,还需要展开复盘工作,从中归纳总结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对工艺以及管理制度予以完善,促使其形成一个闭环,以尽力避免问题再度重复出现。

结论:

本文针对铁路货车车轮铸造生产,识别了铸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和探伤检测等关键工序,并运用FMEA 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铸造与热处理风险最高,应作为重点管控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预防控制、过程监控和应急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策略,可有效提升车轮质量与运行安全。未来可引入大数据与智能制造,实现风险智能预测与精准控制。

参考文献:

[1]徐剑锋.船舶机械零件加工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J].船舶物资与市场,2023,31(06):90-92.

[2]王兴,张晋塬,齐海强,等.铁路货车轮轴自动传输装置的设计[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