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策略
吴雪峰
身份证号:420624198908180012
1 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1.1 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配
施工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是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其构建要遵循权责分明、层次有序、沟通顺畅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包含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这三个层级,决策层由企业高层领导以及项目负责人构成,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安全政策,分配资源,并且审核重大的安全事务,管理层由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和项目安全经理组成,管理层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制度,监督考核,协调反馈,执行层包含各个施工班组,作业人员以及现场安全员,执行层的主要工作是落实具体的施工安全措施并开展日常巡查。
1.2 安全管理制度与标准化流程研究
安全管理制度是规范施工安全行为的规则,又是达到安全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手段,制度应包括综合管理、人员培训、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和环境管理等,应成为一个综合、互为依存的制度群,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和奖罚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它们组成了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标准化流程的形成,可以将制度的要求变成可重复,可检查的行动,比如施工前的安全交代流程,每天的班前会流程,危险作业的审批流程以及事故报告流程等等,都需要有明确的步骤,责任人以及时间点,经过流程标准化之后,就可以降低人为的随意性,提升管理效率,保证各项控制措施在工地现场都能被一致执行。
2 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2.1 风险识别方法与技术手段
风险识别属于风险管理的根基部分,识别目的就是全方位,精准地找出施工期间也许潜藏的危险源和潜在事故形态,识别手段包含工作安全分析(JSA),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以及现场巡查访谈等,工作安全分析把作业步骤拆分,识别各个步骤的风险要素,适合常规作业环节,安全检查表法依靠法规标准和经验,全面排查现场合规情况,预先危险性分析着重于新技术,新工艺或者重大改变之前的风险预判。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让风险识别的效率和精准度得以提升,无人机与物联网传感器被用来做现场即时监测的时候,可以得到人员所处的位置,设备的状态以及环境参数等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去识别出不正常的情况,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在开工之前模仿工序和空间关系,从而提前找出设计或者计划里的安全矛盾,借助专业的软件工具来把各种来源的信息整合起来,创建起风险数据库,为识别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2 风险评估模型与分级标准
风险评估就是在风险识别这个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后果严重性展开量化或者定性评价操作,并借此来确认风险所处等级级别还有管控的优先等级安排状况,在此过程中用到的一些常用评估模型主要有风险矩阵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以及故障树分析(FTA)这些方法工具,而风险矩阵则是借助可能性和严重性这两种因素加以结合划分不同风险区域,此种方法简单明了适合大部分工地施工状况应用实施,L EC 则加入了对于暴露出现频率这种参数考量因素,这样就更加适用评价分析作业场所内工作人员长久存在的潜在危险情况,至于FTA 是专门对应于复杂体系失效现象之下的逻辑推演手段,并且能帮助我们反推查找事故原因链状过程存在链条关系的地方。分级标准是风险评估结果应用的基础,一般把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重大风险是指可能导致群死群伤或重大财产损失的风险,必须立即采取控制措施,较大风险要制定专门方案并加强监测,一般风险用常规手段管理,低风险要持续关注,分级结果要形成清单或者图谱,清楚各类风险的分布和管控责任。
3 施工过程安全控制措施
3.1 施工环节安全技术标准
常规施工环节虽然风险较小,但作业频繁且覆盖面大,成为安全管理的关键区域,其安全控制要依靠细致的技术规范,涵盖土方挖掘,模板支架,钢筋操作,混凝土浇筑以及装饰装修这些主要工序,土方挖掘时,要确定放坡的坡度或者支护要求,决不能超挖,模板支架务必经过设计计算,保证强度和稳定程度,钢筋加工和安装须符合绑扎,焊接等工艺标准,以免出现变形或者倒塌的情况。技术规范的执行要依靠有效的现场监督和技术支持,施工前通过专项方案交底,让作业人员知晓操作需求和危险之处,施工过程中要加大巡查力度,立即改正违规行为,完工之后要展开验收,保证符合设计规范,而且,规范的执行还要同作业环境管理融合起来,现场材料堆放,通道设立,临时用电管理等都要做好,给安全作业营造出良好的现场环境。
3.2 高风险专项工程管控要求
深基坑,高支模,起重吊装,隧道施工等高风险专项工程,技术复杂,事故后果严重,必须有更严的特珠管控要求,这些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审批才能执行,方案要有技术参数,施工步骤,安全措施,监测需求,应急准备等,有针对性,可操作。过程控制要执行旁站监督及关键节点验收制度,专职安全人员和技术负责人要现场监督方案执行状况,针对支护结构,起重机械,爆破作业等重要环节展开重点监督,每一工序完工之后,通过联合验收合格才能转入下一工序,还要加大对实时监测技术的运用力度,像深基坑的位移和沉降监测,高支模的应力监测等等,通过数据反馈来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或者采取相应措施。
4 应急管理与持续改进机制
4.1 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实施
应急预案属于预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的应对计划,目的在于减小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预案编制要依照风险评价的结果,包含火灾,坍塌,触电,中毒等常见事故种类,还要规定应急组织,职责划分,救援流程,资源调配以及信息汇报等内容,预案要分等级编写,涵盖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从而创建起体系化,层次化的应急文档系统。演练是检验预案有效性、提升应急能力的主要手段。演练形式有桌面推演、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要依据工程风险特性定时开展。
4.2 安全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
安全事故调查要找出事故原因,分清责任,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调查要按照客观,公正,及时原则,组成包含安全管理,技术,工会等人员的调查组,通过现场勘查,查阅资料,访谈人员等办法,再现事故经过,剖析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特别是管理体系上的漏洞。责任追究是安全责任制落实的保障,根据调查结果,对违章指挥、违规作业、监管失职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涉及刑事责任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同时,应避免过度追责导致瞒报漏报,建立鼓励主动报告的组织文化。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是多方面的工作,它要靠组织、制度、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协同才能有效,本文全面论述了从体系创建、风险识别、过程控制一直到应急、改进的整套策略,强调了闭环管理、动态优化的重要性。安全管理的关键是把规范变成行动,要靠不断考察,反馈,调节来提高体系的韧性,以后还得更多地结合智能化办法,加强风险预控和即时回应能力,也要巩固人的安全素质和责任意识,只有坚持系统治理和持续改善,才能实现工程本质安全与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江.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浅析[J].石材,2023,(09):94-96.
[2]陈建轩,姬中壮.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03):116-118.
[3] 林强.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J]. 散装水泥,2024,(03):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