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三维融合”工作机制,探索高校基层党建共建路径
雷丽
天津城建大学 邮编:300384
摘要:党建共建是新时代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深化实践育人、优化协同机制,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锤炼党性的实践平台,也为地方治理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智力动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适应高校发展趋势,遵循高校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以党建引领促进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地质与测绘学院党建共建为例,聚焦党建与教学、科研、育人三维融合工作机制,打造“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共建路径,夯实基层党建,提升育人水平。
关键词:高校、共建、党建、育人
高校基层党建共建的意义
1.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战斗力。通过与其他党组织或社会组织共建,高校基层党组织能拓宽视野、学习经验,增强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而提高组织凝聚力与战斗力。同时通过构建学院、党支部、党员群众联动的党政融合三层工作体系,可推动党建与高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保障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2.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校地共建能实现资源互补,推动基层党建与业务融合,提升服务民生的能力与效率,通过共建交流,高校可搭建社会实践、专业交流等多元化平台,为师生提供更多能力培养机会,助力社会服务与地方发展。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如社会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可精准匹配供需,避免资源闲置,形成“智力输出—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高校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思想保障作用,引导师生增强国家认同感与使命担当。通过整合校地、校企资源,开展联合科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形成育人合力。校企、校地联合开展的实习实训项目,有效填补学生实习期党建“真空地带”,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党性锤炼的有机统一。比如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如红色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平台,将国家发展成就、行业前沿动态转化为鲜活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实践能力。
二、高校基层党建共建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将党建共建视为“软任务”,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脱节,导致党建引领作用未有效渗透到实际业务中。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精力分散于行政或教学任务,对共建活动的创新思考不足;部分党员教师重科研轻党建,参与共建的积极性较低。
2.融合深度不够,机制缺失。校企等跨组织合作缺乏长期规划,校地共建中供需匹配机制不健全,校地、资源整合多停留在协议签约、活动拍照等表面形式,难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实践平台未能形成双向赋能闭环,存在实际需求错位,部分合作项目流于形式化,合作内容单一,比如仅限于实习基地建设,双向赋能效果有限。
3.考核激励与技术支持缺位。共建活动多停留于短期合作,缺乏项目化运作和动态评估机制,成果转化率低。目前评价体系不健全,党建共建成效缺乏量化指标,未与教师职称评聘、学生综合评价挂钩,激励机制不完善,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未充分激发。同时共建活动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不完善,难以实时优化资源配置和任务分配。
三、搭建“三维融合”工作机制,探索基层党建共建路径。
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党建+业务”双轮驱动机制,将党建共建目标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核心任务深度绑定。地质与测绘学院聚焦“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育人”三维融合,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共建合作新平台,形成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本路径,“政企校”多主体协同,共同营造“产、学、研、创”一体化育人环境,打造“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党建共建路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实现人才和产业的“双向奔赴”。
1.聚焦党建+育人,校地共建探索实践教育新模式。
地质与测绘学院党委先后与蓟州区下营镇、静海区台头镇、津南区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等地签订共建协议,围绕守牢红色根脉、打造实践阵地、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深化合作,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双基地建设。与津南区开展技术服务供需对接交流,就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科普基地共建等方面进行交流,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专业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聚焦党建+科研,校企合作铺就产教融合新路径。
学院党委先后与天津测绘院、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地质工程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围绕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领域深入开展共建交流,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深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发挥科技优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培育机制,针对社会应用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依托现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联合投标、联合攻关、联合开发,推动科学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开展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共建“北斗+”应用型测绘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联合制定新工科培养方案,建立长期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提供支持;每年举办“华测杯”测绘技能大赛,加强实训竞赛指导,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通过“教-研-用”互动,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校企双方以党建共建为平台,围绕共同申报高级别科普基地、建立校外宝玉石鉴赏展厅、设置宝玉石鉴赏执业培训课程、输送专业人才、珠宝展示会志愿服务、群团工作互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开展共建,共同举办了古生物化石暨宝玉石展览系列活动,推动美育教育进科普。
3.聚焦党建+教学,推动课程思政新融合。
学院党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召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师集体备课会,共同打造以“人民城市”为品牌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教育特色,共同探索“两课同行”建设模式,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多次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挖掘提炼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提高课程思政案例运用的精准性。
高校基层党建共建是新时代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其核心在于以组织联动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路径、以服务社会为使命,推动党的建设与高校育人、地方发展同向同行。高校基层党建共建需立足学校特色、区域需求和师生特点,通过“差异化定位、场景化设计、专业化赋能”实现精准突破。师生党支部共建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相结合,切实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立德树人实效。产教党支部共建应聚焦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等拓宽平台,推动校企双方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科教党支部共建要以科研、教学合作交流为契机,相互学习借鉴党建及业务工作经验,共同促进事业发展。
未来,需进一步破解责任传导断层、资源对接松散、教育实效不足等瓶颈,依托智慧党建工具、长效合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建设,推动共建模式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升,真正实现“党建强基、育人提质、发展赋能”的协同效应。最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与地方社会“双向奔赴”,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简介:姓名:雷丽,性别:女,出生年月:1991年1月,籍贯:山西,民族:汉,学历:研究生,职称:政工师,研究方向:党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