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作者

林友清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元洪高级中学 350300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要通过政治课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高中政治课教材《哲学与文化》模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天然土壤。然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创造性转化,使其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相契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深入探讨这一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与文化》模块的必要性

1. 落实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政治课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哲学与文化》模块涉及文化的内涵、作用、传承与创新等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哲学层面理解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对文化教育的要求。

2.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将其创造性转化融入《哲学与文化》模块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坚定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将其融入高中政治课《哲学与文化》模块,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解、热爱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与文化》模块的创造性转化策略

1.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

教师要深入研究《哲学与文化》教材,梳理教材知识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如在讲解文化创新时,可以引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案例;在讲解价值观时,引入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等思想,使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2.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拓展教学资源

除了教材,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传统文化典籍、影视作品、博物馆资源等。例如,在讲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文物,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4. 注重评价与反馈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情况。通过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与文化》模块的教学案例

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矛盾观教学

在讲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引入西周末年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观点。史伯认为不同事物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产生新事物,完全相同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则难以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观点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和”代表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正是这种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同”则是单一事物的重复,缺乏矛盾的斗争性,无法促进事物的变化。

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等抽象概念,还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智慧,培养了科学精神,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让学生思考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运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包容意识,落实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2.“知行合一”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

在教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引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教师首先介绍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即认识和实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知行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具有相通之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发展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与“知行合一”中强调认识和实践不可分割的观点不谋而合。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知行合一”。例如,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实践应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道德修养方面,不仅要明白道德规范,更要在行动中践行这些规范。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培养了公共参与意识,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了文化自信,全面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哲学与文化》模块的创造性转化,是落实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资源,注重评价反馈,能够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张帅,李晓东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基于《哲学与文化》模块的分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8):4-7.

作者简介:林友清,男,汉族,福建福州福清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