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究

作者

郭惠红

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一、AI 赋能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理论逻辑

(一)新课标视域下的技术融合需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关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项目式学习作为践行课标理念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但传统模式中常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学生知识储备差异导致的”支架断层”,二是真实情境创设受限于时空的”场域局限”,三是成果评价中难以兼顾的”个性差异”。

AI 工具的介入恰好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技术支撑。以豆包为例,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根据学生输入的文本分析需求,生成阶梯式学习支架——当学生分析《红楼梦》中”宝黛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时,既能推送脂砚斋评语等经典文献,也能生成”从宴饮场景看家族权力结构”的探究思路,这种”按需供给”的支架模式,与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的要求契合。

(二)文化传承中的技术适配性

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AI 赋能需在文化传承的语境中实现技术适配。Deepseek 等工具的知识图谱功能,可将散落在不同文本中的文化意象串联成网,如在”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项目学习中,AI 能自动关联”但愿人长久”的旷达、”晓风残月”的凄婉、”明月松间照”的清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文化认知体系,这与传统文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智慧一脉相承。

二、AI 赋能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学习支架:从”统一供给”到”精准适配”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项目中,AI 工具可构建”三阶支架体系”,助力学生突破阅读难关:

1. 基础层支架:针对初读阶段的障碍,豆包能生成人物关系图谱,标注”四大家族姻亲网络””主要人物性格关键词”,并关联”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等关键情节,帮助学生理清叙事脉络;

2. 进阶层支架:当学生探究”元妃省亲的文化隐喻”时,Deepseek 可推送《礼记·内则》中关于”君亲大义”的记载,搭建文本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3. 创新层支架:引导学生以”荣国府财政危机”为切入点撰写研究报告时,AI 能提供清代典章制度文献摘要,并提示”结合王熙凤放高利贷情节分析制度漏洞”,拓展探究深度。

(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从”虚拟想象”到”沉浸体验”

在”家乡文化印记”项目式学习中,AI 工具可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多维情境场域:

1. 历史场景还原:利用豆包的文本生成功能,将地方志中记载的”明清商业街市”转化为沉浸式脚本,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商铺掌柜””往来客商”,在对话中体会地方方言与民俗文化;

2. 跨时空对话:针对”老字号品牌传承”主题,Deepseek 能模拟民国时期店铺掌柜的口吻,回答学生关于”经营理念””技艺传承”的提问,增强历史代入感;

3. 数字化展陈:指导学生将收集的民间故事、手工艺品资料上传至AI 平台,自动生成 3D 虚拟展厅,参观者可通过语音指令调取相关文化背景解读,实现成果的生动呈现。

(三)思维培养:从”单向输出”到”批判建构”

AI 工具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应用,体现为多元互动中的认知升级

1. 在文本解读中深化批判性思维: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成因时,豆包可先生成”封建礼教压迫说””个人性格缺陷说”等不同观点及论据,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提出质疑,如”鲁镇人的’同情’为何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培养辩证思考能力;

2. 在写作指导中强化逻辑表达:撰写”网络流行语对传统语言的影响”调查报告时,Deepseek 能自动检测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提示”需补充 2000-2020 年现代汉语词汇演变数据作为佐证”,并推荐《语言文字应用》期刊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3. 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协同能力:分组完成”红色文化遗址考察”项目时,AI 平台可实时记录各成员的贡献度,自动生成”讨论热度””观点创新度”等维度的分析报告,引导学生反思团队协作中的问题。

三、AI 赋能的边界与反思

(一)坚守语文教育的人文

AI 工具虽能高效处理信息,但语文教育的核心仍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赤壁赋》项目学习中,当学生借助 Deepseek 生成苏轼生平年表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超越数据层面,体会”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蕴含的生命境界,避免技术理性消解文本的审美价值。

(二)重构平衡师生角色

AI 的介入促使师生关系从”知识传授者 - 接受者”转变为”协同探究者”。教师应聚焦”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如在”《论语》与现代生活”项目中,当豆包精准解析”仁”的多重含义后,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如何在校园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技术工具与人文关怀的互补。

(三)防范伦理风险的机制

针对 AI 生成内容可能存在的偏差,需建立”双审核”制度:在”现当代诗歌创作”项目中,学生使用 AI 生成的诗歌初稿,需先经小组讨论辨别其中”意象堆砌””情感虚假”等问题,再由教师进行价值观引导,确保创作既有艺术表现力又有思想深度。

结语

AI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释放教育的可能性。从《红楼梦》的深度学习到家乡文化的实地探究,豆包、Deepseek 等工具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搭建通往更广阔语文世界的桥梁。但技术终究是手段,唯有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在工具应用中始终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才能让 AI 真正成为语文教育变革的助推器,培养出兼具人文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朱志平 , 李学书 . 人工智能赋能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 价值、挑战与对策 [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7):111-117.

[2] 吴永和 , 许家媚 , 何超 . 生成式人工智能 (AI) 教育应用的进展与反思——基于 2023 年国际教育人工智能大会 (AIED) 的分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24,30(2):30-39.

作者简介:郭惠红,女,汉族,福建漳州市龙海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