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与行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郭晶晶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其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还需要他们能够把英语知识与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行业对人才的差异化、专业化需求。英语不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文化或语言课程,而是日益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性技能。另一方面,行业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正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征。除了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之外,企业更看重学生是否能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灵活运用英语处理专业事务,这意味着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通用英语层面,而应主动对接专业群和产业链,开发与行业、岗位相匹配的英语模块,强化学生在模拟或真实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现状与行业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所以研究“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与行业人才需求对接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新工科领域

在新工科领域比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这些行业当中,因为国际合作变得越发频繁,所以对既懂专业技术又英语说得好的人才需求非常大,拿跨国企业的研发项目来说,工程师要跟国外团队交流技术,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读英文技术资料之类的,这就意味着新工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专业英语词汇和说法,而且要有比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准确又流畅地传达和交流专业信息[1]。

1.2 新医科领域

新医科发展促使医学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加强,医护人员在国际医疗援助,学术研讨,科研合作等方面均需用到英语,国际医疗救援行动中,医护人员要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行展开交流协作,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参加国际医学研究项目时,要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所以,新医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医学英语根基,能熟练利用英语开展医学专业交流和学术研究[2]。

1.3 新农科领域

新农科重视农业的国际化发展,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科技合作等,农产品国际贸易时,从业人员要使用英语做商务谈判、签订合同、推广市场等工作;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时,需与国外科研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这就要求新农科专业学生掌握农业英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适应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需求[3]。

1.4 新文科领域

新文科包含很多文科类学科,如商务、旅游、传媒等,而企业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工作中需要英语沟通能力的商务人才,在旅游工作中,导游需要拥有英语口语能力的导游才能更好地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在传媒工作中,新闻记者要拥有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以便更及时地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消息进行报道,因而新文科专业学生要根据不同行业的英语要求,掌握其行业英语知识及技能。

2.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与行业需求对接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的公共课教学,教学内容以英语语言的基础为主,即词汇、语法、阅读及写作等内容,虽然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对行业内人才而言,学习的英语只是通用英语,远远达不到使用需求 [4]。教材内没有行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内容,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不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英语知识以及技能,在毕业后很难很快适应行业的岗位工作。

2.2 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大多依然延续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成为被动知识接受者,这样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传递而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实际需求,从而影响到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而且在教学环节中缺少针对行业情景模拟与练习,学生未能在真正行业内环境下利用英语展开交流并实施相关操作,造成学生英语实际操作水平不充分的状况 [5]。

2.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缺乏行业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教授英语语言知识,不能将英语知识与行业技能结合起来,不能满足行业人才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学校对教师培训、进修的支持不足,教师没有机会参加行业培训和实践活动,教师的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

2.4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容易使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评价体系没有考虑到行业需求,不能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6]。

3.“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与行业需求对接的教学策略

13.1 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要联系不同专业的行业需求,做到英语教学与专业发展相融合,针对新工科专业学生,要着重增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之类的专业英语词汇,加强技术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新医科专业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课,全面教授医学术语,病历规范书写以及学术英语写作技巧,新农科专业要引入农业英语内容,包含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合作这些实用领域,新文科专业根据行业特点,灵活开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传媒英语等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发展需求,教学内容还要动态更新,教师要积极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研读行业英文期刊,参加行业学术会议等途径获取前沿资讯,再把这些资讯变成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保证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7]。而且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能忽略,在教授语言知识以及行业技能时,要注重融入相关国家或地区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介绍各个国家的商务礼仪,谈判风格等,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的影响,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与有效性。

3.2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按照教学目的和行业需求,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真实任务为指向,教师可以联系行业情况安排商务谈判,技术报告撰写,旅游景点介绍之类的任务,让学生在做任务的时候自动用英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安排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模拟商务谈判,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商务英语知识和谈判技巧,从而有效改善商务英语交流水平,项目教学法则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教师依照行业需求选定农产品国际贸易,医疗设备研发之类的项目,引领学生分组去做好市场调研,方案设计,项目执行,成果表现等工作。在此期间,学生要利用英语展开信息搜集,团队沟通以及报告编写,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又培育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执行项目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创建真实行业情境,凭借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再现医院病房,工厂车间,旅游景点等地的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开展英语对话和交流,以旅游英语教学为例,观看外国游客游览旅游景点的视频,让学生模仿导游,扮演外国游客,这种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提升旅游英语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和应变能力。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要从提升师资队伍行业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促进师资队伍协同三个方面入手。学校应当积极支持大学英语教师从事行业培训与实践,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等,让教师能够了解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发展潮流等,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服务。学校也可以在学校中构建校企共建的平台,将教师安排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且安排他们加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之中,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从而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到行业的英语人才需求变化,进而在教学上调整内容及方法。学校也可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具有商务、旅游、医学等背景的行业人员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此类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历和专业知识,能够很好地将英语教育知识与行业技能培训融合在一起,给学生进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英语教学。同时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交流,通过集体备课、共同上课等形式,使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有效融合。例如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把电子信息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要冲破传统单一的评价形式,创建起科学,全面又符合行业需求的评价机制,第一,创建起多种评价方式,改变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值势的局面,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可以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项目参与度,口语测试等多方面,全方位记载学生的学习进程;终结性评价可以联系期末考试,行业英语证书考试等,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保证评价结果真实体现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在评价体系里添加行业需求评价指标,把行业对英语人才的关键能力要求,比如行业情境下的英语交流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加入到评价范围当中,让教学评价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给教学改良给予精确回馈和方向引导。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对自身的评价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反思学习、总结学习成果的同时及时的调整学习方法等,同时相互之间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提高自己,共同学习提高。例如在小组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结语: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对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健全教学评估体系等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有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英语教学与行业需求更为贴切,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关注行业的发展走向和改变之处,从而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迎合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殊 . 高职传媒人才培养背景下公共英语课程“Insider+Outsider”双课堂联动模式构建研究 [J]. 新闻传播 , 2025, (14): 106-108.

[2] 谭经玲 . 基于价值塑造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2025, 38 (12): 96-98+107.

[3] 宋秀文, 代小玲. 基于思辨能力分层理论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究[J]. 海外英语,2025, (11): 221-223.

[4] 李巧红 . “智能 +”时代背景下英语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以甘肃高职院校为例 [J].山西青年 , 2025, (10): 184-186.

[5] 张笛 .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研究 [A] 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上)[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5: 2.

[6] 陈丽萍 . 移动学习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公共课程资源共享研究 [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8, 17 (03): 50-52.

[7] 刘兰 , 邵荣青 , 祁静静 .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改的对接研究 [J]. 新课程研究 ( 中旬刊 ), 2017, (02): 67-69.

作者简介:郭晶晶(1994 年1 月)女,福建泉州,回族,本科学历,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