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

作者

余玉芳

大济中学 351265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获取知识,而是要以形成思维品质等能力为核心。当前,尽管“教学评一致性”已被广泛提及,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仍存在“任务设计碎片化”“评价功能弱化”“学习行为支离”等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如何以课程标准为统领,重构教学的整体结构,探索教学内容和课堂环节及评价方式之间的有机融合路径,已成为优化数学课堂质量的抓手。

一、明确学评一致,聚焦数学目标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体系,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要同评价标准一致,只有目标明确,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才能朝着统一的方向展开,避免出现评价脱离教学的现象 [1]。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围绕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探究。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代数式》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应围绕用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点展开。教学目标应聚焦学生是否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准确建构代数式,是否具备提取变量等能力,从而逐步形成模型构建和数学表达的综合素养。在课堂任务设计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起始页“智能采摘机器人”的实例,引导学生识别问题中的采摘面积、时间、效率等数量关系,并转化为表达式“5t”。同时,任务设置不应仅关注学生是否会列式,更应关注其是否理解变量的意义及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嵌入过程性评价点,观察学生是否能从文字描述中提取关键信息。当教学进入“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多机器人同时采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更复杂的代数式,而此时的评价标准应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表达式中各部分的实际含义。此外,评价方式可包括同伴互评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表达结构,提升数学语言的规范性。最终,教师·经过融合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评价环节,使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评一体化。

二、优化任务设计,贯通教与学评

教师在课堂中设计合理的任务可以传递数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其分析问题等能力。在实际构建中,教师应从整体出发,围绕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构建内容明确且目标一致的任务,每个任务需贴合课程标准设定的能力指标,体现学生在知识理解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效能 [2]。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为例,教师设计教学任务可围绕识别常见几何图形的内容展开,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到动手再到思考,从感性认知逐步过渡到抽象理解,提升空间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起始部分,教师可利用第 150 页图 6.1 城市建筑和交通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蕴含的几何图形,任务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从现实生活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评价可从图形识别是否准确以及语言描述是否清晰等方面入手,形成多维评价视角。同时,在教授第 151 页立体图形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 6.12 和图 6.13 的多个方向视图,完成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转换任务。课堂评价应聚焦学生在观察和理解图形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优化思路。此外,在教学内容扩展到图 6.18 时,教授可要求学生探索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多种方式。此类任务既可以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以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几何体的结构,评价内容应涵盖展开图形的合理性等。经过上述环环相扣的任务设计和过程性评价安排,课堂能够实现从观察到分析、从表达到构建的层层递进,可有效促进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实现知识内化,真正构建起教学评一致的课堂体系。

三、嵌入评价环节,引导探究过程

教师构建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需把评价嵌入课堂各个环节,使其成为引导学生探究的抓手 [3]。评价不再是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检测手段,而时贯穿于学生发展思维和调整策略的全过程。在策略实施中,教师应从整体视角规划课堂结构,同步开展评价内容及教学任务[4]。

例如,教师可依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实数》展开教学,并围绕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设计探究型任务,并结合学生在表达理解以及计算等方面的表现,构建多元评价标准,使教学任务和评价要求形成一致性,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整体效能。同时,在“平方根”一节中,教师可借助图8.1.1 中的数对映射图,引导学生从具体数值出发,探索平方和开平方之间的关系,明确“若 a2 =b,则a 是 b 的平方根”的含义。评价设计则聚焦学生理解定义的准确性,从而实现对基础概念的深度掌握。而在“算术平方根”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正数有两个平方根,那算术平方根应是哪一个”,并以根式表达式为基础,引导学生辨析 a 和√ a 的差异,强化学生理解“非负值”的特征等能力。该课堂评价应覆盖学生在表达和运用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引导学生修正误区。在进入“立方根”的内容后,教学任务可围绕整数和负数以及小数的立方根展开,教师可要求学生从计算结果中发现每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的规律。评价标准关注学生能否能解释立方根的符号特征等方式支持认知发展。此外,针对“用计算器估算平方根”的教学,教师可结合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策略展开估算,并建立评价机制,关注其估值方法是否合理等指标,全面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融合。

结束语: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推动课堂从知识灌输走向素养建构,教学评一体化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依托。在统一目标指引下,教学活动能够聚焦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既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深化,也推动教师专业判断的细化。面向未来,教师需持续拓展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边界,完善课堂结构的系统逻辑,构建更具生成性的初中数学教学样态。

参考文献:

[1] 申晓君. 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 [J]. 文理导航( 中旬 ), 2025, (05): 46-48.

[2] 胡鹏程 , 胡坤仪 . 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解与实践——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例 [J]. 中国数学教育 , 2025, (09): 48-52.

[3] 饶清平 .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现状及措施探讨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 2025, (09): 142-144.

[4] 周妍汐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探索 [J]. 名师在线 , 2024, (35):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