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跨学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探析

作者

金颖

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这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突破传统学科壁垒的教育实践,不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拼接,而是以真实问题为纽带,将人文、科学、艺术等多领域知识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它既是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跨学科综合实践教育模式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跨界融合中培养系统性思维,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一、立足于核心素养导向,构建综合育人项目

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培育要求教师摒弃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向系统性的育人实践。传统分科教学虽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却难以应对学生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议题时,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显然力不从心。而跨学科综合项目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调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而实现素养的协同发展。当语言文字运用与审美鉴赏在同一个项目中交汇时,学生能够深化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还能在艺术创作中提升表达能力,形成文化认同感。

以“传统节日文化探究与艺术创作”主体为例,教师应当将项目设计聚焦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两大核心维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文本研读——古诗词、民间故事、历史典籍——深入挖掘节日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核,同时运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社会观察力。在艺术创作环节,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文化元素转化为视觉符号,通过剪纸、泥塑、绘画等形式进行创新表达。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式的任务链:从符号识别到意义阐释,从技法学习到创意设计,从个人创作到集体展演,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更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实现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的协同提升。

二、立足于知识深度融合,促进系统思维建构

知识的深度融合是跨学科学习的核心机制,它要求超越表面的知识堆砌,探寻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知识孤岛现象——学生虽然掌握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却难以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与整合运用。真正的知识融合需要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通过让学生体验不同学科知识如何协同作用于同一目标,从而建构起跨领域的认知网络。系统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知识关联的有效建构。当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时,他们就具备了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寻找最优解决方案的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体验,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思维习惯。知识关联的建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要理解各学科的核心概念,更要理解这些概念在特定情境中的应用价值。

以“社区责任践行与劳动服务”项目中,教师可以从社区环境治理这一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分析环境保护的法理依据,同时结合劳动课程中的实操技能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教师应当创设真实的决策情境,让学生设计垃圾分类推广方案,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社区环境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评估治理效果,同时通过亲身参与绿化种植、垃圾清理等劳动实践,体验环保行动的具体过程。

三、立足于真实实践情境,提升综合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的培养必须依托真实的实践情境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转化。抽象的知识学习虽然为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只有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知识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会考试不会应用”,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将知识运用于真实情境的训练机会。学生需要在面对真实挑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知识工具,如何与他人协作配合,如何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解决方案。真实实践情境的教育价值在于其复杂性和开放性。与标准化的课堂练习不同,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判断,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出决策,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够从容应对。真实情境中的协作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宝贵机会。

以“运动中的数学”项目为例,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的运用融入到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具体的运动实践中变得生动可感。教师可以设计篮球投篮数据分析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记录不同位置、不同时间段的投篮命中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投篮规律,制定个性化的训练策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几何知识测量田径跑道,计算不同跑道的起跑位置差异,在确保比赛公平性的同时深化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足球比赛数据收集活动,让学生分工记录传球次数、射门次数、跑动距离等关键数据,运用图表工具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比赛中的优势与不足。

四、立足于开放探究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自由度和思维发散空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往往预设了标准答案和固定路径,虽然有利于知识的规范化传递,却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是突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这要求教育环境必须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学生只有在没有标准答案约束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多种可能性,在试错中积累创新经验。开放探究空间的构建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在开放的探究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未知领域的伙伴。角色转换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既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要有敏锐的教育洞察力,能够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提供适时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开放探究也意味着对不确定性的接纳,教师需要容忍探索过程中的“失败”,将其视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声音的科学与艺术”项目为例,教师应当创设充满探索可能性的开放环境。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核心问题:“如何用日常材料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为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留出了广阔空间。教师应当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资源——橡皮筋、玻璃瓶、竹筒、金属片等,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探索不同材料的声学特性。教师可以设计分层次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音高与频率的关系,探索音色与材质的关联,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分享探索心得,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

结语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为学生构建了立体化的学习空间,让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指向未来,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学会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校应当创设更多真实的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锐芬 . 小学数学跨学科的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J]. 华夏教师 ,2024,(36):96-98.

[2] 孔凡哲 , 赵欣怡 . 小学数学跨学科的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J].小学教学 ( 数学版 ),2024,(0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