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备考路:在班主任的温暖守护中,遇见更坚韧的自己
贺恒秀 黄艳艳
湖南省耒阳市第四中学 2211 班 421800湖南省耒阳市第四中学 421800
高三的教室总飘着淡淡的油墨香,堆积如山的试卷、墙上鲜红的倒计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构成了青春里最紧张也最深刻的注脚。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曾以为备考路会是一场孤独的奔跑——要在古今中外的史料里梳理脉络,要在繁杂的政治原理中辨析逻辑,要在细碎的地生物考点里搭建框架,直到主任黄老师用细碎却温暖的守护,为我点亮了前行的光,让我在无数个迷茫、焦虑的时刻,逐渐长出对抗压力的勇气,最终遇见了更坚韧的自己。
高三开学后第一次月考,我因没适应节奏,史政生三科答题都出问题,排名大跌,晚自习躲在后排对着错题本落泪。黄老师悄然来到我身边,抽走湿了的草稿纸,递上纸巾,坐下后逐题帮我分析。她指出历史论述题缺史料支撑、政治题没结合材料等问题。当晚,她陪我理完错题,留便签鼓励我慢慢来。那张便签我至今夹在历史课本里,背史料遇瓶颈时,总能从中汲取力量。
高三情绪多变,应对压力,常被焦虑裹挟,陷入敏感与自我怀疑。有段时间,模拟考成绩反复波动:这次历史选择题错得多,下次政治主观题踩不准采分点,再下次生物图表分析漏关键数据。我开始怀疑自己不适合学历史,甚至萌生“就这样吧”的消极想法,上课总走神,望着黑板上的历史时间轴、政治知识框架,脑子却一片空白。
黄老师很快察觉异常,没在课堂点破,午休时把我叫到飘着菊花茶香的办公室,倒了杯茶笑着问我是不是有心事。起初我不好意思说,但看着她温和的眼神,委屈与不安忍不住涌了出来。我坦言害怕考不上理想大学、让父母失望,也怕背了无数遍的历史史料、政治原理仍考不好。
黄老师静静听完,轻拍我肩膀,说起她当年备考的经历,说自己也曾有过类似想法,还偷偷哭过,又解释焦虑是因太想做好,是在乎的表现。她分享备考方法:拆历史课本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背诵,用表格对比易混政治概念,按“细胞与遗传”“稳态与生态”梳理生物知识点,情绪低落时靠散步理清思路。
最后,她给我推荐了一个“进步本”的方法,让我每天晚上花十分钟写下当天掌握的历史知识点、政治原理、以及做错的题目类型,既能巩固知识,也能清楚自己的进步。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坚持写进步本,看着本子里从“今天记错了辛亥革命的时间”“混淆了公民和人民的概念”,到“今天完整答出了改革开放的意义”“准确分析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变化,我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慢慢变好,那些曾经让我恐惧的压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推动我前进的动力。
备考路上的温暖,不只是在我陷入困境时的援手,更是日常里那些不显眼的细节。黄老师好像总能记住我们每个人的小习惯:知道我胃不好,每次晚自习前都会提醒我 “别空腹刷题,抽屉里有老师准备的饼干”;看到我冬天总冻手,特意给我带了一个暖手宝;甚至在我生日那天,她在会课上,带着全同学为我唱生日歌,还送了我一本我一直想要的《万历十五年》,扉页上写着:“愿你在历史的脉络里看见力量,也永远拥有对抗风雨的勇气。” 这些细碎的小事,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点点驱散了备考的寒冷与疲惫,让我明白,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教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有天晚上,我因为一道历史材料分析题卡住了——材料里的文言文晦涩难懂,根本抓不住核心观点,直到晚自习结束还没理出头绪,心里又急又慌。正当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黄老师走了进来,看到我还在座位上,便走过来问我是不是遇到了难题。我点点头,指着那道题说:“这道题的材料我读不懂,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分析。”黄老师没有立刻给我讲答案,而是拿了一张草稿纸,把材料里的关键句子圈出来,逐句帮我翻译:“你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强调民本思想,结合当时的朝代背景,是不是能和儒家思想的发展联系起来?再想想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不是能补充到答案里?”在她的引导下,我慢慢理清了材料主旨,终于写出了完整的答案。等我收拾好东西准备走时,发现黄老师还在教室里,她正在检查每个同学的抽屉,把大家忘记带走的水杯、历史笔记本、政治错题集收起来,还特意把窗户关好,防止晚上下雨飘进雨水。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突然觉得,高三这一年,黄老师就像我们的“大家长”,不仅关心我们的成绩,更在意我们的生活和情绪,用她的守护,为我们筑起了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高考结束那天,走出考场,我看到黄老师站在考点门口,手里拿着一沓向日葵花,看到我们出来,她笑着走过来,把花递给我们:“恭喜你们,顺利完成了这场青春的考验。不管结果如何,你们都是最棒的。”接过那束向日葵,我突然鼻子一酸,想起这一年来她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那些深夜办公室为我讲解史料、梳理政治逻辑的灯光,那些写满鼓励的便签,那些耐心的开导,所有的感激都化作了一句“谢谢您,老师”。
如今,我已拿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回首那段逐光而行的备考路,才明白,黄老师的守护,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浸润在无数个平凡瞬间里的温柔与坚定。她没有用严厉的话语逼迫我们前行,而是用理解与陪伴,帮我把“我记不住”的自我怀疑,慢慢变成“我再背一遍”的咬牙坚持;把面对复杂史料、抽象政治原理时的崩溃流泪,变成整理好思路后的重新出发。那些她教给我的,不只是梳理历史脉络的技巧、辨析政治概念的方法,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不放弃的韧性——是知道前路难行,仍愿意一步一步踏实走下去的勇气;是遭遇失败时,能笑着告诉自己“再来一次”的豁达。这份温暖早已刻进我的青春记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底气。后来我整理高三的历史笔记、政治错题本,或是想象未来大学的学习生活,总会想起高三时那个为我逐句分析史料、耐心讲解答题逻辑的身影,想起她那句“慢慢来,老师相信你”。原来,最好的教育从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用一颗真心点亮学生心中的光,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既能抵御风雨,也能看见彩虹,最终在时光的打磨里,遇见那个更坚强、更从容、更优秀的自己。而我何其幸运——在最需要勇气对抗迷茫、最需要力量扛住压力的日子里,遇见了黄老师这样温暖的引路人。她的陪伴与守护,让我的备考路从不孤单,始终有光可循,有暖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