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优化路径研究
蒙龙昌
广西昭平县昭平中学 广西贺州 546800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社会各界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也是现代学生的必备技能。因此,中学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注重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知识的要点和真谛,掌握更多与之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更为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和创新现有的授课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其学有所成,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1]。
1 结合其他学科,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让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师需要贯彻落实跨学科教学理念,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整合多学科知识的工具,帮助学生在应用中理解技术价值与学科联系。因此,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收集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项目展示和反思中,注重新技术应用和项目拓展、项目宣传之间的平衡,提升学生的展示交流和项目管理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能强化技术操作熟练度,又能深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与系统思维,为形成综合素养搭建桥梁[2]。
比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组织主题为“语文古诗与多媒体创作”的教育活动。为此,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共同选择出一篇必背古诗作为对象,并让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情感,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后续开展多媒体制作的要点信息。当这些基础信息准备完毕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利用绘图软件绘制出符合所选择古诗意境的图画,随后运用幻灯片软件对诗句进行合理的排版,并将自己方才绘制好的图画插入其中,这样可以做到图文并茂。为了让幻灯片的内容更加充实,学生还能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写成一小段话以文本框的方式加入里面。当所有的构成元素都排列好后,教师要让学生设置好各部分的切换效果,这样能够让幻灯片的呈现更为生动。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多媒体工具使用技能,又加深了对古诗内涵的理解,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2 遵循分层思想,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由于每个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处理,这样才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享受到更为适合的教学服务,学生能够在适宜自己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并会逐步积累经验和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实现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协同发展。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数据处理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期操作表现将其划分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做好班级成绩统计,学生需要完成指定科目的分数录入、平均分计算及及格人数统计任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求和函数等基础操作技巧。而对于进阶层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其在完成数据的基础统计后,要求学生用柱状图对比自己三次月考的成绩变化,并且要用批注功能写下进步或退步原因,这样可以显著强化学生的图表插入与编辑技能。这样,不同层级的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中获得成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独立思考后完成任务[3]。
3 突出社会责任,强化信息安全观念
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中,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但是其中所暗藏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更为凸显。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个人隐私会遭受威胁,其中还会出现很多鱼龙混杂的信息,严重干扰了正向的舆论导向。因此,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注重讲解社会责任以及强化信息安全观念的内容,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工具的同时,形成对信息社会运行规则的深刻认知,教师也能够将信息安全观念深化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才会更为谨慎,且会深切感知到自身的重要责任,知晓个体信息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会具备更强的责任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数字身份与网络责任”的主题课程,并且要重点为学生剖析个人信息如何通过网络行为被聚合和标记,这样,教师才能更为顺利地引导学生梳理自身网络足迹,并告知学生这些无形之中留下的数据可能被滥用的风险,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宝贵的信息保护意识,让学生再次使用网络的时候能够更为谨慎,且不会随意转发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学生才不会成为流言的帮凶。最后,教师还要激励学生结合课程认知制定个人的网络行为准则,真正让学生将安全观念与社会责任转化为可践行的具体行为[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环境下,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注重做好内容的更新,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是为了让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可以对其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以及有能力真正在生活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需要用于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积极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思路能够更为开阔,学生也可以从中生出更多的创新思维。这些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是极为珍贵的。因此,教师在后续的教学环境中也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内容,尽己所能为学生打造更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滕凯 , 丁晓燕 .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32):1-5.
[2] 陈宁波 . 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评价实践[J]. 亚太教育 ,2024,(11):41-44.
[3] 余兆煊 .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优化方法 [J]. 天津教育 ,2024,(03):49-51.
[4] 田咏梅 . 新课改视域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02):131-133.
作者简介:蒙龙昌 1980.01 男 汉族 籍贯广西 本科学历 单位:广西昭平中学 职称: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 信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