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路径研究
许崇姬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曲江镇中心幼儿园 654306
引言
当代学前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更需坚守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从节气农事体验到传统游戏创新,从蒙学诵读到工艺制作,多元化的实施路径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促进了幼儿情感、认知、审美的协同发展。这种文化浸润式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现代儿童提供了实践范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时代价值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民族发展的核心议题,幼儿期作为文化认同感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诚信、礼让等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在幼儿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经典故事等内容,不仅能丰富课程内涵,更能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儿童奠定坚实基础,使中华文明在新生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困境
(一)教育内容选择与适配困难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幼儿阶段,教师在内容选择上往往面临两难:过于浅显无法体现文化精髓,过于深奥又超出幼儿理解能力。民间故事中存在时代局限性的内容需要重新诠释,传统礼仪规范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传统艺术形式需要适应幼儿认知特点。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既保持文化底蕴又符合幼儿教育规律,成为实践中的突出难题。
(二)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
幼儿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修养,对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转化。多数教师仅停留在传统节日、民间游戏等表面内容的引入,缺乏对文化精神和价值的深度挖掘。同时,教师缺乏将传统文化与各领域活动有机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容易导致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陷入机械模仿和简单重复的困境,难以真正实现文化传承的教育目标。
(三)教育资源开发与支持体系缺失
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现有材料大多存在成人化、说教化的倾向。幼儿园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课程指南和教学资源库,教师往往需要自行搜集。同时,幼儿园与文化机构、民间艺人的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获得专业支持。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也不统一,家园共育难以形成合力,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路径
(一)构建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系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根据 3-6 岁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重点选取传统节日文化(如春节、端午、中秋)、传统美德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经典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节选)、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京剧、皮影戏)、民间游戏(如踢毽子、跳房子)等五大类内容。按照小、中、大班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内容序列,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同时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开发配套的教具、绘本、音频视频资料,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充足资源支持。
(二)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
采用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设计主题式项目活动,如走进端午节项目中,组织幼儿一起包粽子、做香囊、划龙舟游戏,全面了解节日文化内涵。开展区域活动,在美工区进行青花瓷绘制、脸谱创作,在表演区开展传统故事表演,在生活区体验茶道、编织等传统技艺。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环节,在餐前饭后诵读浅显的古诗词,在户外活动时开展传统游戏,将传统文化自然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中。注重让幼儿通过亲身操作、直接感知来获得文化体验,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
(三)创设传统文化浸润的环境氛围
精心规划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育人空间。在公共区域设置传统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经典故事等内容。各班创设特色区角,如民间工艺坊提供剪纸、陶艺等材料,戏曲天地配备戏曲服装和乐器,书香雅苑陈列传统绘本和文房四宝。户外环境设计融入传统元素,如设置农家小院、传统游戏区、中药植物园等。注重环境的互动性和教育性,让墙面、角落都能说话,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定期更新环境内容,保持环境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四)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教师传统文化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定期邀请民俗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来园开展专题讲座和工作坊,帮助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组织教师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实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分享成功经验。鼓励教师根据本园特色和幼儿需求,开发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创作适合幼儿的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和教学工具,支持教师持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水平。
(五)建立家园社区协同机制
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在家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开展亲子传统文化活动,如亲子诵读会、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美食制作等,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传承文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幼儿参观学习。邀请民间艺人、传统文化专家来园开展活动,让幼儿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需要教育者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未来应进一步研发系统化、游戏化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让文化传承在幼儿生活中自然发生。这种扎根传统的教育实践,必将为培养新时代文化传承者奠定坚实基础,使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黄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分析[J].山东教育 ,2024,(12):6- 8.
[2] 段雅茹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J]. 新智慧 ,2024,(08):48- 50.
[3] 曹小丽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策略 [J]. 嘉应文学 ,2024,(05):167- 169.
[4] 叶永幸 , 李慧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背景、进展与反思 [J]. 早期教育 ,2024,(08):46- 50.
[5] 李贺佼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策略研究[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01):139-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