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教育理念下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探究

作者

郑雯懿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 215614

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累。”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潜意识里的自动反应,是不断重复做而养成的。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好的习惯能够帮助幼儿今后更好地成长与发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提出“幼儿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一个人的性格,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的。那么,该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一、分析班级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情况

班级目前有 34 位幼儿,升入中班后,每天能够按时到班的幼儿有 30 位,88% 的幼儿已经有良好的睡觉习惯,能够按时睡觉和起床;体育活动中,所有的幼儿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有的幼儿喜爱足球游戏活动,有的喜欢攀爬滑梯活动,有的喜欢跑、跳、钻一类的小组活动,还有的喜爱自由玩具活动;班级 75% 的幼儿不偏食、挑食,集体用餐能够做到安静有序,不暴饮暴食;春夏季衣物单薄时, 98% 的幼儿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拉拉链等,90% 的幼儿能整理好班级的玩具并对应标记放置。幼儿都已有一定的良好生活习惯基础,但日常生活中仍表现出部分不良生活习惯或出现良好生活习惯退化的现象。

二、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实践策略

(一)幼儿园是生活习惯培养的主要阵地

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阵地,环境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时刻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影响着幼儿。日常生活环节中,教师看到幼儿表现出的不良生活习惯要及时加以提醒,并在谈话活动中再次强调。例如班级出现幼儿随意乱摸教室中的物品,打开水龙头但不在洗手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提醒幼儿并监督他洗好手,谈话活动中先问一问幼儿“随便触碰教室的物品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洗手时水龙头一直开着会出现什么情况?”以此来提醒幼儿注意日常卫生,养成不乱摸勤洗手的卫生习惯。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提醒,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在班级环境中创设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内容。例如和幼儿商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可以做哪些事情让班级变得更好?我们可以培养哪些好习惯?在和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让幼儿主动参与生活习惯培养的方方面面,也在一日生活中提升了幼儿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让幼儿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二)家庭是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延续

家庭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中起着主心骨的作用,幼儿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幼儿树立良好生活习惯的学习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教育幼儿学会自理,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按时吃饭、睡觉、起床等。还要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勤洗手、刷牙、洗脸等。此外,教育幼儿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同一位置,当幼儿提出质疑或疑问时,家长要正向回应幼儿,避免回避或过度批评,让幼儿感受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不断的重复和改正中形成的,从而让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能够有耐心和恒心积极面对错误和挫折。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注重正面教育和鼓励引导。对幼儿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增强其自信心、积极性和良好习惯培养的内驱力。

(三)游戏化学习是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方法

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潜力。游戏化学习通过设计吸引人的游戏机制(如奖励、挑战、排行榜等),能够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和动机。当幼儿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视为一种游戏挑战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享受达成目标的成就感。游戏通常能够即时给予反馈,告知其行为的正确与否以及取得的进步。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对于培养生活习惯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幼儿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明确改进方向,从而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游戏化学习可以通过模拟现实生活场景来教授幼儿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当幼儿能够主动整理玩具并将玩具放回玩具柜时,幼儿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表扬和赞赏以及加分奖励或物质奖励。游戏化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这意味着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当前的习惯养成水平来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从而更加有目的地培养不同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守游戏规则并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责任感的培养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律和责任感等品质。

(四)反思与鼓励是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最终途径

反思是个人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它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幼儿能够识别出自己哪些习惯需要改进,哪些做法已经取得了成效,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及时以集体谈话、个人谈话、教学活动等形式带领幼儿及时反思。反思使教师能够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和过去的经验来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如果某些生活习惯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思可以帮助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鼓励是给予个体正面肯定和支持的过程,它能够极大地提升个体的动力和自信心。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持续的鼓励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被认可,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鼓励能够帮助幼儿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性。它让人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鼓励有助于建立师幼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支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加愿意开放自己,接受指导和建议。反思与鼓励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反思帮助教师和幼儿发现问题、调整方向,而鼓励则为幼儿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将反思与鼓励相结合,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坏,推动幼儿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反思与鼓励是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最终途径之一,它们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内心世界,激发潜能,促进成长。

结论

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实践策略为中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班级幼儿在游戏学习、个人卫生、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从个人一日生活的表现中展现耐心、细心、热心和责任心等良好品质。可见,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不仅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能够引导幼儿建立积极健全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生活教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鹤琴. 幼儿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张华 .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2010(3): 45- 48.

[4] 李红梅 . 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导刊,2012(10): 56-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