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音主持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措施
邓凯帝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够看出广播电视节目发展正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标志着节目的风格也在朝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日益多元化,节目风格也更加丰富,同时,作为节目的关键角色,新闻播音主持人不仅决定着节目收视表现,还承担着艺术风格呈现的重要功能。因此新闻主持人应该注重工作总结,及时改进主持中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一、新闻播音主持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必要性
在主持实践工作中,播音主持人应该确定节目的整体方向,即主持人需要根据节目主题优化节目流程,使节目风格与内容相匹配,这样可以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吸引更多观众收看新闻播音主持节目。此外,新闻播音主持的风格和节目流程决定了声音是核心沟通手段,而声音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可以传递多元化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可以分为内容导向型和氛围调节型两类,但二者均可以对新闻播音主持人的艺术风格呈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需要新闻主持人清晰认知新闻播音节目的特性,以便能更好地掌控艺术表现风格,从而有效防止主持方式与节目定位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例如,主持人将采集的信息进行专业处理后,通过节目平台进行传播,这种信息转化的过程往往体现着主持人的情感态度,其中,当主持人表达的情感与节目主题一致时,往往能引发观众相似的情绪反应,这种情感共鸣即为共情现象,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若播音主持人缺乏情感把控,出现信息传递单一化或情感表达失当的情况,则将直接影响观众的节目体验感。因此,播音主持人应该充分利用媒介技术,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信息传播效果,而且能够彰显个人风格特色,从而体现其在专业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二、新闻播音主持形成个人艺术风格的措施
(一)加强自身表达能力训练
信息密集性是新闻传播的典型特征,这需要播音主持人具备从庞杂新闻素材中提炼核心信息并进行精准传播的能力,这不仅是对播音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严峻挑战,更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体现。为确保信息传递的流畅性与准确性,主持人应该不断优化自身的语音标准、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这种持续精进的职业态度是实现专业素养提升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主持人可以经常进行发音训练,并把握生活中的表达机会,如在日常交流中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持续提升自己的口语传播能力。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有助于播音主持人培养专业的语言表达习惯,显著提升其在语音规范、词汇运用和表达流畅度等维度的专业能力。
(二)不断提高自身播音能力
在节目播出过程中,电视台可以定期组织主持艺术交流会或业务研讨活动,鼓励播音工作人员相互探讨,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同时,新闻主播应该掌握有效的交流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不仅可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有助于提升播音者的专业水平。例如,在报道社会热点事件时,播音主持人应该采取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做到张弛有度,以此引发受众对热点议题的持续关注。由此可见,主持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将直接推动节目品质的优化升级。
(三)加强调整情感力度训练
在电视新闻领域,其节目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取决于题材选择、主持人风格等因素。相应地,不同类别的新闻节目对播音主持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播音员应该依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来传递信息内容。此外,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往往涉及特定社会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在播报此类新闻事件时,主持人应该使用规范语言描述事件主体的互动过程,同时,还需合理运用情感表达技巧以增强传播效果。从节目制作管理的角度来看,如若想要新闻节目顺利播出,则需要建立完善的播出保障机制,以有效防范因技术故障或人为失误导致的播出事故,从而维护节目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同时,播音主持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感调控能力,通过系统训练掌握情感表达的收放技巧,从而确保自己的艺术风格的稳定发展。
总结
由此可见,新闻播音主持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与播报质量呈现显著相关性,其风格特征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专业性与感染力,这不仅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新闻播报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播音主持人应该建立动态发展的职业观,通过持续的艺术创新和学习提升,保持自身的专业竞争力。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工作状态与心理调适能力,新闻播音主持人可以显著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从而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新闻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楚 . 新闻播音主持的艺术风格研究 [J]. 花溪 : 文艺教育 ,2020, 000(010):P.1-1.2. 孙 一 诺 . 浅 析 个 人 播 音 主 持 风 格 的 形 成 [J]. 2021(2017-1):158-158.3. 周岳 .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个性化艺术风格形成的研究 [J]. 环球首映 , 20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