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

作者

郝婷

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幼儿园 225600

前言

农村幼儿劳动教育作为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价值与使命。它能够让农村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自然的魅力、深入了解乡村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与责任感,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但现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境。家庭层面,劳动教育意识淡薄,许多家长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幼儿园方面,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活动。社会支持体系也尚未健全,缺乏对农村幼儿劳动教育的有效支持与引导。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导致劳动教育难以落地生根,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农村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成为提升农村幼儿劳动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缓。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困境

(一)价值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学前教育注入强大发展动能的背景下,幼儿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正以其独特的价值重塑乡村教育生态。从个体成长维度进行审视,劳动教育堪称幼儿认知发展的天然课堂。比如,教师精心组织种植观察日记活动,幼儿们亲手播种、浇水,认真记录作物的生长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不仅能掌握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观察力、劳动能力。劳动教育还是品德塑造的重要载体,当幼儿在集体劳动中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帮助时,责任感、同理心等社会性品质便如同幼苗般自然生长 [1]。从文化传承维度来看,乡村丰富的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等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素材库。比如,教师将竹编、陶艺等传统技艺巧妙融入课程,幼儿在编织竹篮、制作陶罐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更能在长辈的口传身授中,深刻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内涵。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让乡土文化在幼儿心中深深扎根,为乡村振兴储备了文化认同的种子。

(二)困境分析

当前,农村幼儿劳动教育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认知偏差是导致教育价值被低估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将其简单地等同于打扫卫生,忽视了其综合育人的重要功能。这种片面的认知,使得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许多幼儿园缺乏系统规划,劳动内容局限于种植、清洁等传统项目,未能充分结合乡村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匮乏则是另一大瓶颈问题,部分幼儿园由于场地限制,无法开辟种植区,幼儿缺乏亲身体验劳动的场所。同时,劳动工具也因经费不足难以更新,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更关键的是,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体系尚未建立。一些家长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劳动是没出息的表现,甚至阻止幼儿参与园内劳动活动。社会层面,乡村缺乏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企业、社区等主体参与度低,导致劳动教育局限于幼儿园内部,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使得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陷入重重困局。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重构认知:从劳动工具化到劳动育人化的观念革新

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如今陷入困境,核心问题就在于教育主体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太局限,还停留在技能训练这一层面,把劳动单纯看成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工具,而不是当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载体。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甚至异化成体力惩罚的一种变种形式,这完全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要突破这一困境,需从教育哲学层面重新构建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 [2]。首先得明确,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来看,当劳动脱离了人的发展需求,就会变成异化的力量。农村幼儿劳动教育要避免把幼儿简单当成劳动工具,而要让幼儿通过劳动,实现和自然、社会、自我的三重对话。比如,在种植活动里,幼儿不只是学习播种技巧,还要通过观察植物生长了解生命规律,通过合作浇水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记录生长数据发展科学思维。从这种全人教育视角看劳动,才能实现从技能训练到价值塑造的飞跃。其次,要建立劳动 - 学习 - 生活的连续性认知。农村幼儿的生活本来就和劳动紧密相连,可幼儿园教育却常常把劳动割裂成独立模块。教师应该通过生活化课程设计,把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晨间整理玩具是自我服务劳动,餐前准备是集体协作劳动,户外游戏是创造性劳动。这种无痕教育能让幼儿在真实情境里理解劳动的意义,而不是把劳动当成额外任务。

(二)课程再造:从经验复制到在地生成的范式转型

农村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也面临困境,过度依赖城市模板或者传统经验,忽略了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与社会资源。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构建在地化课程生成机制,把乡村当成活的教材。其一,要建立资源图谱 - 主题网络 - 活动序列的课程开发框架。就拿乡村生态资源来说,先绘制幼儿园周边资源图谱,把农田、果园、牧场等劳动场景标注出来;再根据资源特点设计春种秋收动物伙伴等主题网络;最后把主题分解成种子认知工具使用收获分享等具体活动。这种资源驱动的课程开发模式,能避免为劳动而劳动的形式主义,还能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里建立劳动和生活的深度联结。其二,要引入项目式学习强化课程深度。传统劳动教育常常停留在做一遍的浅层体验,而项目式学习要求幼儿通过提出问题 - 设计方案 - 实践操作 - 反思改进的完整链条解决真实问题。比如,在设计幼儿园菜园项目中,幼儿要测量土地面积、选择适宜作物、规划种植布局。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劳动技能,还融合了数学、科学、艺术等多领域知识,能实现劳动教育向劳动课程的升华。

(三)协同共育: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的支持系统构建

农村幼儿劳动教育推进起来困难重重,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家庭、社区、政府这些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要是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那就要构建起政府引导 - 幼儿园主导 - 家庭参与 - 社区支持的协同生态,这是困难但必经之路。政府层面,要用好政策这个杠杆,去解决资源瓶颈这一难题。比如设立乡村幼儿劳动教育专项基金,给幼儿园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提供资金支持,让孩子们有地方去实践劳动;制定劳动教育装备标准,给幼儿园配备安全又适用的工具,这样孩子们在劳动时就不会因为工具问题而受伤或者无法顺利操作。把劳动教育纳入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也很有必要,能让各个教育主体都重视起劳动教育来。这些政策工具要是能落实好,就能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教育的实施条件。家庭层面,要通过家长工作坊来破除家长的认知误区。好多家长都把劳动当成是惩罚孩子的手段,或者觉得劳动就是浪费时间,这观念亟需改正。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教育沙龙、亲子劳动日之类的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孩子的劳动过程中,这样他们就能慢慢理解劳动对孩子发展的多元价值。同时,要设计家庭劳动任务卡,引导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园内劳动和家庭劳动形成互补。社区层面,要挖掘乡土专家资源。乡村里有很多种植能手、手工艺人,他们都是隐性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可以邀请他们担任劳动教育导师,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传统技艺。这种本土化的师资补充,既能解决幼儿园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孩子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总结:总体而言,通过观念革新、课程再造、协同共育,农村幼儿劳动教育能够突破当前困境,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育人引擎。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育主体主动作为,更需要政策、文化、社会等多维力量的支持。只有这样,劳动教育才能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热爱乡村的新时代幼儿。

参考文献

[1] 刘晗冰 . 农村幼儿园劳动教育在地化个案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

[2] 曾彬 , 杨文悦 .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发展探析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2,35(06):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