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理念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
姚杨
广水乡村合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广水市 432700
关键字:美丽乡村;乡村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空间布局;产业融合;乡土文化传承;生态宜居;数字化治理;村民主体;三产融合
一、引言
“美丽乡村” 理念源于我国对乡村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内涵并非单纯追求 “视觉美化”,而是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为总要求,实现乡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协同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曾面临 “空心化”“环境污染”“文化流失” 等突出问题 ——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土地闲置,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破坏生态,传统民俗与乡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边缘化。在此背景下,以美丽乡村理念引领乡村规划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现实需求,更是守护乡村生态本底、传承乡土文化、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美丽乡村理念下乡村规划建设的核心原则
(一)生态优先:守护乡村的 “绿水青山”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特质在于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的基础前提。规划建设中需坚守 “生态红线不可破” 的底线,避免盲目推进 “大拆大建”。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生态修复,如对废弃矿坑、污染水体进行治理,推广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技术处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乡村的山林、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要推动绿色建设,采用乡土材料(如夯土、竹木、青砖黛瓦)建设村民住宅与公共设施,推广太阳能路灯、生物质能供暖等清洁能源,实现 “低碳化”“循环化” 发展。
(二)产业为基:激活乡村的 “造血能力”
产业兴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支撑,脱离产业的 “美丽” 难以持续。规划建设需立足乡村资源,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构建 “农业+” 的多元产业体系。对于农业基础扎实的乡村,可推动 “农业 + 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的乡村,可发展 “农业 + 旅游”,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民宿、研学体验等业态;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可探索 “农业 + 文化”,挖掘非遗技艺,开发文创产品,实现 “文化变现”。
(三)文化铸魂:留住乡村的 “乡愁记忆”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核。规划建设中需避免 “千村一面” 的同质化,注重挖掘与传承乡土文化。一方面要保护文化载体,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避免 “拆古建新”;另一方面要激活文化活力,通过建设村史馆、文化广场、非遗工坊等场所,举办民俗节庆,让村民在参与中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美丽乡村理念下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空间规划:构建 “宜居宜业” 的乡村格局
乡村空间规划需打破 “无序建设” 的现状,根据乡村地形地貌、产业布局与村民需求,合理划分 “生产、生活、生态” 三大空间。在生活空间规划上,以 “集聚适度、方便生活” 为原则,避免盲目推进 “村民集中居住”,对分散的村民住宅进行 “微改造”,同时配套建设村级卫生室、养老服务站、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民生活便利性;在生产空间规划上,结合产业布局,划分农产品种植区、加工区、旅游服务区等功能区,如在村庄周边规划连片农田发展观光农业,在村口或交通便利处规划农产品加工园与电商服务站;在生态空间规划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留乡村的自然绿地、河流沟渠,建设生态廊道,实现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二)产业培育:打造 “特色鲜明” 的产业体系
产业培育需立足乡村资源禀赋,避免 “盲目跟风”,走 “特色化、差异化” 发展道路。具体可分为三类路径:一是 “传统农业升级型”,针对平原、坝区等农业主产区,推广 “稻渔共生”“林下经济” 等生态农业模式,通过 “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 “优质优价”。二是 “生态旅游驱动型”,针对山区、水乡等生态优美的乡村,打造 “民宿 + 观光 + 体验”的旅游产业链,注重提升服务品质,避免 “低端化” 竞争。三是 “文化创意引领型”,针对非遗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挖掘文
化 IP,开发文创产品与体验项目。
(三)治理优化:健全 “长效稳定” 的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 “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健全的治理机制是维持乡村 “美丽” 的关键。一方面要完善 “多元协同” 的治理体系,构建 “村党组织领导、村民理事会主导、企业参与、政府监督” 的治理模式,明确各方职责 —— 村党组织负责统筹协调,村民理事会负责日常管理,企业负责产业运营,政府负责政策支持与监督考核;另一方面要建立 “奖惩分明” 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对遵守村规民约、参与乡村建设的村民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或处罚。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 “规划脱离实际” 问题。部分地区在规划中照搬城市模式或外地经验,未充分考虑乡村资源禀赋与村民需求,导致规划 “落地难”;二是 “资金投入不足” 问题。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低,导致部分乡村 “有心建、无力投”;三是 “人才短缺” 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乡村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部分乡村即使引入产业项目,也因缺乏运营人才而难以持续[1];四是 “重建设轻运营” 问题。部分地区将美丽乡村建设等同于 “硬件改造”,忽视后续运营管理,导致公共设施损坏、环境卫生反弹,“美丽” 难以长期维持。
(二)针对性解决对策
针对规划脱离实际问题,需强化 “调研先行” 与 “村民参与”,规划前组织专业团队深入乡村调研资源、产业、文化与村民需求,规划方案需经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后方可实施,确保规划 “接地气、能落地”;针对资金不足问题,需构建 “多元投入” 机制,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支持,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基金,另一方面通过 “以奖代补”“特许经营” 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盘活乡村闲置资源,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针对人才短缺问题,需建立 “引才、育才、留才” 体系,通过 “返乡创业补贴”“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大学生、农民工、企业家返乡,通过 “技能培训” 培育本土农民技术员、民宿管家、电商主播,通过 “情感留人 + 待遇留人”确保人才留得住;针对重建设轻运营问题,需建立 “长效运营” 机制,将运营管理纳入规划设计阶段,明确运营主体与资金来源,如通过收取民宿管理费、旅游门票分成等方式保障运营资金,同时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建立常态化的管护机制。
五、结语
美丽乡村理念下的乡村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生态、产业、文化、治理等多维度,避免 “单打独斗” 与 “短期行为”。实践中,既要坚守 “生态优先、产业为基、文化铸魂、村民主体”的核心原则,又要结合乡村实际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破解规划、资金、人才、运营等方面的难题。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进一步融入数字化技术,推动乡村从 “美丽” 向 “智慧美丽” 转型,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江 .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文明理念的结合 [J]. 环境保护 ,2023,51(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