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与应用

作者

赵炯 杨松 梁娜

辛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辛集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河北省 石家庄市 辛集市 052360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技术;技术采纳;农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其层级化管理模式在服务分散小农户时尚能维持基础效能,但在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却显露出深层次不适应。与此同时,市场化服务机构虽逐步介入技术推广领域,却因缺乏主体行为数据支撑导致技术推荐失准,出现高端设备闲置或功能使用不足的 " 伪智能化 " 现象。在此背景下,如何以新型主体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 " 技术 - 主体 - 场景 " 动态适配机制,已成为智慧农业落地亟需突破的瓶颈性难题。

一、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与应用面临的困境

(一)技术应用复杂度与传统农业技能存在显著鸿沟

智慧农业技术普遍集成了物联网实时监测、大数据预测分析及智能装备操作等多种前沿功能,其高操作门槛与知识密度对农业从业者素养提出全新挑战。当前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缺乏稳定掌握相关软硬件系统的专门人才,基础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简单机械使用展开,难以覆盖智能灌溉调控、病虫害 AI 识别、农机无人协同作业等核心技术环节,技术供给方的操作培训往往在安装环节即告终止,缺乏持续性技术支持导致后期大量智能设备因操作不当或故障无法排除而处于半闲置状态,形成“设备先进”但“效益停滞”的资源错配现象[1]。

(二)现有技术推广服务难以匹配规模化经营需求

现有推广体系主要依托县级农技站进行定点服务,人员配置与服务频次均以零散小农户需求为基准设计。当面对经营面积超百亩且产业链延展至加工、仓储、销售环节的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时,技术指导的深度与广度均呈现明显不足,常规土壤检测仅提供基础氮磷钾数据而缺乏微量元素图谱分析,气象预警停留在区域层面无法对接田块级微气候监测。智能决策系统更新滞后于新型主体跨年度生产规划需求,碎片化服务供给与现代农业经营要求的全周期集成化解决方案之间形成尖锐矛盾,导致技术采纳过程被迫中断或流于表面形式。

(三)多元化服务主体缺乏有效协同形成资源内耗

高校科研机构侧重实验室场景验证而忽略田间可靠性测试,市场化企业过度聚焦硬件销售业绩弱化后续技术服务,公益性农技组织囿于职能边界难以整合产业链资源,各主体间信息壁垒森严导致技术推广呈现“孤岛效应”,同一区域内常见多套互不兼容的智能水肥系统因不同供应商标准差异而重复建设,新型主体多次购置功能重叠的监测设备却无法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基层技术人员为满足不同来源的智慧平台操作要求疲于奔命,资源分散与标准缺失直接削弱技术叠加效应。

(四)技术适配成本压力制约新型主体持续投入能力

智慧农业前期投入需涵盖智能硬件采购、网络基建改造、数据平台订阅三项核心费用,小型家庭农场部署基本物联网设备需耗资数万元,中型农业企业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则需百万级投入。现行农机补贴政策主要覆盖传统设备而对智能终端、云端服务等新形态支持有限,银行对农业主体数字资产估值缺乏标准导致融资困难,技术维护成本因专业服务稀缺而居高不下。在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的背景下,多数经营者被迫延缓设备更新周期或压缩智能功能模块采购计划,形成技术迭代的负向循环。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与应用策略

(一)建立分层分类的技术适配方案

依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产业类型与数字化基础条件差异定制阶梯式推广路径,对小型家庭农场优先推行移动端轻量应用与可插拔式传感设备组合,以最小化前期投资负担确保核心生产环节数据可获取。针对中型以上合作社则开放农情监测预警系统与智能灌溉中枢的全模块接入权限,在技术供给侧推动硬件厂商开发具备向下兼容特性的开放式标准接口,允许设备分阶段扩容升级降低一次性投入压力。推广主体同步制作病虫害图谱库与气象灾害对策的本地化数字手册,确保技术内容与地域性种植经验深度结合而非简单移植通用模板。

(二)创新全周期服务融合供给机制

构建覆盖从技术匹配评估到后期运维支撑的连续性服务体系,在需求端通过农技专员驻点调研生成包含土壤特性、作物周期、劳力结构等维度的智慧化改造评估报告,引导服务商依据报告内容打包数据采集工具、智能决策系统与运维响应团队形成交钥匙工程。在应用阶段设立区域型技术驿站提供设备校准、算法优化与极端天气预案调整等高阶支持,借助远程诊断平台实时响应传感器偏移或通信中断等突发状况,将传统农技推广机构改造为资源协调枢纽推动高校专利成果向企业工程样机转化,缩短新技术从实验田到商业农场的推广滞后期。

(三)打造多方协同的标准化支持网络

整合政府农业监管部门、行业龙头企业与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组建智慧农业推广联盟,制定区域统一的物联设备通信协议与农业数据交换格式消除设备孤岛现象,由联盟主导建设公共云平台归集碎片化农情信息供经授权主体跨平台调用,建立包含技术成熟度、故障发生率、产出增益比等指标的新技术遴选评价体系向经营主体透明发布,引导金融机构基于真实平台数据流开发数字资产质押贷款产品。在硬件部署密集区域设立共享运维中心摊薄单个主体的维护成本,以系统性制度设计规避多点分散采购导致的资源低效配置[2]。

(四)强化可持续的资金政策保障体系

完善涵盖硬件购置、软件订阅与设施改造的智慧农业专项补贴目录并设置弹性分期兑付条款,对实施全环节数字化的农业企业允许以智能设备加速折旧抵减所得税应税额度,推动省级以上农业担保机构开发技术推广风险补偿资金池分担金融机构放贷压力,鼓励地方政府采用融资租赁模式向小型主体提供带有技术培训绑定服务的设备包,探索农机补贴额度与智慧终端使用时长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合作社应用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本地化数据处理降低流量资费依赖,通过多元化政策工具化解技术迭代过程中的资金约束瓶颈。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剖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中面临的技术适配断层、服务供给割裂、协同机制缺失及资金约束显著等核心困境,系统性构建了包含技术分层匹配、服务全周期融合、标准协同网络及政策长效保障的推广体系。当前实践验证中仍存在边缘区域网络覆盖率不足、经营主体数据主权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等现实挑战,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探索深化边缘计算与卫星遥感在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的应用适配性,推动农业数据确权与价值分配的地方立法进程,并密切关注农业大模型生成式技术在田间决策辅助系统中的伦理风险管控,为智慧农业从规模化示范转向全域化落地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与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1] 王碧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驱动下的智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 [J]. 中国农机装备 , 2025, (02): 79-81.

[2] 郑谦 , 吴国伟 , 程紫琳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农业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农业与技术 , 2025, 45 (02): 16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