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研究
王晓丹
逊克县文化馆 164400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社会文化素养的功能,还在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中发挥着纽带作用。进入数智时代,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推动群众文化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传统的线下模式在活动策划、组织和传播方面受到场地、时间与资源的限制,而数字技术的引入使群众文化的内容呈现、参与方式与传播渠道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推动群众文化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共创”,形成了更加开放、多元和互动的格局。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重塑群众文化活动的运行逻辑、构建创新路径,已成为学界和实践领域的关注焦点。
一、数字化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变革趋势
数字技术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在生产方式和传播机制上的根本性变化。线上平台的建设打破了传统文化活动对物理空间的依赖,使得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再利用更加便捷。各地文化馆、图书馆和社区中心纷纷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通过云端存储与智能检索实现内容的长期保存与跨区域传播。以国家文化大数据工程为例,该项目不仅整合了海量的文献、艺术作品和非遗资源,还提供多维度的开放接口,使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借助数字平台进行资源调用与二次创作。
互动性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另一显著特征。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多以“组织者—参与者”的单向模式为主,而新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种单向结构。在线直播、虚拟舞台和数字展馆的广泛应用,让观众能够即时反馈、实时互动,形成了“共建—共享—共评”的新格局。例如,在部分省市举办的线上音乐节与数字美术展中,观众通过社交平台评论与投票直接参与内容选择和活动评价,增强了群众的文化归属感与参与感。
数字化转型还推动了文化治理模式的更新。活动组织者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够精准掌握受众需求,实现差异化供给。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已经建立基于人群画像的活动推荐机制,将活动与居民兴趣、职业特征、年龄层次相匹配,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这种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型,提升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二、技术赋能下的群众文化创新实践
技术介入群众文化的过程不仅是工具层面的改造,更是活动组织逻辑与参与方式的重塑。随着数字平台、智能化管理与多模态展示的普及,群众文化逐渐突破传统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与受众互动中形成新的格局。这种转型趋势使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在公共服务中展现更高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同时也推动了文化资源在社会层面的再分配与多层次利用,为群众文化创新探索奠定了实践基础。
(一)数字平台与智能化管理
数字平台是群众文化创新的核心载体。地方文化部门通过搭建统一的数字文化云平台,实现线上预约、资源共享与活动信息发布,形成高效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例如,北京市推出的“公共文化云”覆盖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的活动信息,居民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报名与参与,实现了“掌上文化馆”的普及化。智能化管理的加入,不仅简化了传统活动中的报名和信息发布流程,还在后续反馈与数据积累中形成动态的服务优化。
(二)多模态展示与沉浸式体验
数字化转型为群众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基于多模态交互的展示方式,能够将文字、声音、影像与三维建模有机结合,营造沉浸式的文化场景。在一些城市的“数字非遗馆”中,观众不仅可以通过高清影像观看传统工艺的操作过程,还能利用虚拟交互技术体验技艺操作步骤,从而实现“看得见、摸得着”的参与感。这种由单一展示转向互动体验的模式,为群众文化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创新路径。
(三)文化传播的网络化与社交化
网络社交平台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传播通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和社区应用的普及,使得群众文化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裂变式传播”。以广州举办的“岭南文化节”为例,除了线下展演,还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在线参与。活动结束后,相关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持续传播,形成了“二次热度”,大大延长了群众文化的传播周期。这种网络化与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使群众文化的影响力突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
三、群众文化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挑战
群众文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虽展现出新的活力,但实践中仍存在制约其深入发展的难题。不同群体在技术使用上的差异造成参与机会的不均衡,内容生产的质量与创意不足引发同质化倾向,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也面临隐忧。这些问题使群众文化的普惠性与可持续性受到挑战,需在制度设计、内容策划与技术治理等层面加以回应。
(一)数字鸿沟与受众不均衡
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并未完全覆盖所有群体。部分中老年人、农村居民和弱势群体因缺乏数字设备或使用技能,难以有效参与线上群众文化活动。这种数字鸿沟导致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受到挑战。如果不能解决受众不均衡的问题,群众文化的普惠性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内容质量与同质化风险
随着大量文化活动进入线上空间,内容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质量难以保障。部分线上活动存在内容空洞、形式雷同的问题,未能真正体现群众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部分地方的线上文艺晚会多以拼凑视频和形式化表演为主,缺乏创新与深度。这种同质化现象不利于群众文化的长远发展,需要通过专业策划与内容创意进行突破。
(三)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化转型带来海量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群众在参与线上文化活动时产生的数据,包括个人信息与行为数据,可能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滥用。同时,数字化作品的传播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例如,部分地方上传的数字戏曲、曲艺视频未经版权方授权,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如何在开放共享与合法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是群众文化数字化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四、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
未来群众文化的数字化创新应从基础设施、内容建设、制度治理和跨界合作四个维度展开系统推进。普惠共享的文化基础设施是根本保障,国家与地方政府需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并在社区与农村建设数字体验终端,帮助中老年群体和弱势群体克服技术障碍,从而缩小数字鸿沟,真正实现全民参与与共享。与此同时,内容建设是推动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化优势只有与高质量内容结合才能释放潜力,专业策划团队需引入文化学者、艺术家与新媒体人才,通过创意驱动将非遗、音乐、舞蹈、美术等资源转化为适合数字传播的精品,从而提升群众文化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治理规范,确保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的合规性,同时借助版权登记与区块链溯源技术保护原创作品的合法权益,在开放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形成平衡。跨界合作则是拓展群众文化创新空间的重要路径。文化部门与科技企业、文旅企业的协作能够形成“文化 科技 旅游”的多维格局,推动文化活动在社会与产业层面产生叠加效应。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项目就是典型案例,传统文化与数字光影的结合带动了旅游经济发展,也为群众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的发展需要在普惠性、内容力、制度化与产业化之间形成联动,方能推动群众文化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与长效发展。
五、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的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态,推动社会文化生活迈向更加开放与多元的发展阶段。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群众文化的资源供给、活动模式与传播机制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此同时,数字鸿沟、内容质量与数据安全等挑战提醒我们,创新路径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制度化保障与专业化运营的基础之上。只有在普惠共享、内容创意与制度治理的多维推动下,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在数字化背景下实现可持续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立 . 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思考 [J] 群文天地 2017(04):49.
[2] 余 婷 . 数 字 化“ 把 脉” 农 村 群 众 文 化 [J] 文 化 产 业2025(05):58-60.
[3] 陈卫 .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研究 [J] 大众文艺 2016(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