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团队磨课中成长

作者

吴晓君

南安市第二小学

磨课,是教育路上一场“痛并快乐着”的修行。好课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在一次次试教中调整、一次次反思中沉淀、一次次更新中完善的必然。这过程里,有思路卡壳的彷徨,有突破瓶颈的欣喜,更有团队并肩的温暖。“磨”的是教学设计的细节,“磨”的是教书育人的责任,“磨”的是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的初心。它撞出了团队创新的火花,磨出了彼此协作的默契,更托起了教师成长的新高度。从前备战达标课,我总习惯“单打独斗”,临阵磨枪般拼凑流程,最终往往草草收场,毫无收获。而此次接手作文教学达标课,却让我真切触摸到了团队的力量——原来,借团队之力磨课,成长可以如此快速而扎实。

一、初接任务:忐忑中的微光

刚接到作文达标课任务时,我的心瞬间悬了起来。从未系统上过作文课的我,像站在迷雾里:教学流程该如何设计?《自我介绍》的教学重点该落在何处?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写“自己”?一连串的问号压得人有些无措。但“既接之,则安之”,与其焦虑,不如把它当作一次突破自我的锻炼。更让我安心的是,备课组的伙伴们第一时间围了过来:“别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一起帮你想办法,放一百个心!”简单的话语,像一束微光,驱散了我心中的忐忑。

二、深耕磨课:在困境中破局

在团队的群策群力下,我沉下心解读教材,最终将课题确定为《自我介绍》。我们立刻开启集体备课模式:围坐在一起梳理教学环节,敲定从“感知特点”到“学习表达”的思路,紧接着便进入试教阶段。

可前两次试教,却给了我沉重一击:因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把握不准,教材解读停留在表面,课堂始终“浮着”——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课上缩着身子不敢发言,课后交上来的作文依旧干巴巴;更要命的是,教学环节缺乏梯度,我的评价也没能及时跟上,整堂课像一盘散沙。

就在我手足无措时,备课组长黄老师、尤老师主动找来,逐环节帮我分析问题:从“如何设计课前预习单帮学生梳理特点”,到“怎样用追问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再到“如何用分层评价激发写作兴趣”,细致的指点让我渐渐理清了思路,终于能顺畅走完教学流程。

新的挑战又随之而来:四个班级学情差异明显,若没有针对性的预设,课堂随时可能“卡壳”。我再次陷入迷茫,可团队的支撑从未缺席。每次试教后,黄老师、尤老师、王老师、林老师都会递来写满批注的听课记录,那些“当局者迷”的问题,在他们“旁观者清”的观察里无所遁形。课余时间,大家围坐在一起帮我解惑,甚至牺牲晚间休息来校:有人帮我优化课件细节,有人帮我打磨过渡语,有人帮我预设不同学情的应对方案。

我从未想过放弃——爱迪生发明电灯尚需千次尝试,磨课又怎能怕失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循着团队的建议,一遍又一遍修改教案,字斟句酌调整环节。直到这时才懂:没有磨课的“苦”,就尝不到课堂出彩时的“甜”。

三、团队合力:最坚实的后盾

这次磨课让我彻底明白:一节好的公开课,从不是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团队的“集体答卷”。为了摸清每个班级的学情,年段四个班我都一一试教,而我的团队,从第一次试教到最终呈现,整整两周全程陪伴。

他们的付出远不止随堂听课:黄老师会逐句帮我打磨评价语,尤老师会反复推敲教学环节的衔接,王老师主动承担了课件优化的工作,林老师则帮我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的表达特点。甚至在我因多次修改仍无突破而失落时,是他们拍着我的肩说“再试一次,我们陪你”;在我因担心课堂效果而焦虑时,是他们用“你已经进步很多了”的鼓励帮我重拾信心。

有人说:“人在一起是聚会,心在一起是团队。”我何其幸运,能拥有这样一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这堂课的每一个预设、每一句过渡语、每一页课件,都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堂最终获得认可的达标课;没有他们,我也走不出那些迷茫的时刻。

四、教学反思:在沉淀中成长

过去习惯“单枪匹马”的我,在这次磨课中收获了全新的教学认知。“刀越磨越亮,课越磨越精”,教学从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而是“扎根课堂的实在”——它需要我们提前做好智慧的预设,更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给出灵活的反馈;它容不得半点“虚”,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感谢团队给予我的成长力量:在集体磨课中,我学会了从“只关注流程”到“关注学生需求”;在一次次反思中,我慢慢补上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的短板。最终,这堂《自我介绍》达标课收获了同事们的好评,而这份认可,早已超越了“课”本身,成为我今后教学路上的底气。

五、磨课余韵:亲历方知真味

最后,想借一个小故事为这段磨课旅程收尾。一座古寺里,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每天清晨都会亲自清扫寺院:弯腰捡拾每一片落叶,细心擦拭每一尊佛像的衣角,动作虔诚而专注。有人不解:“这些活让小和尚做就好,您何必自讨苦吃?”老和尚头也不抬地答:“因为他不是我。”

“因为他不是我”——这六个字,道尽了“亲历”的意义。磨课亦是如此:只有亲自参与每一次设计、每一次修改、每一次试教,才能真正懂“学生需要什么”“课堂缺什么”。这段时光,磨的是我的教学能力,更磨我的心境:它磨去了我以往的浮躁与浅薄,磨掉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也磨平了“眼高手低”的差距;而换来的,是对作文教学的深层理解,是与团队并肩的温暖,更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成长。

次达标课的好评固然值得开心,但更珍贵的,是从“思绪如麻”到“乱麻初解”,再到“成竹在胸”的过程。这段旅程里,不仅是我,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在成长——我们一起攻克了“作文教学如何落地”的难题,一起摸索出“集体磨课”的方法,也一起在磨砺中,读懂了“教育”与“协作”的真正含义。

个人简介

吴晓君,本科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2000 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多次获优秀教师称号。有事业心,追求卓越,善于学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生格言是:把爱带给每一位学生,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双手扶持千木茂,慈怀灌注万花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