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1+x“主题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王婧雯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 山东 滨州 256600

引言:

“ 1+X ”主题阅读是结构化、系统化学习的体现,以一篇课文为核心,将多篇具有关联性的文本结合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究,引导学生系统性地学习某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迁移能力以及阅读总结能力。“ 1+X3 ”主题阅读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应用“ 1+X' ”主题阅读不够深入,缺乏系统设计,因此下文对此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参考和推广价值。

一、“ 1+x′′ 主题阅读的内涵及其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价值

“ 1+X ”主题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悄然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指的是以一篇课文为基础,将若干篇具有关联的文章融合进来,以多篇文章的关联为主题,贯穿学习始末,教师指导学生对多篇文章进行整合性阅读、迁移性阅读,在求同、比异、整合和判断等学习过程中,探讨多篇文章之间的共性要素,加深学生对多篇文章及其主题的思考和理解[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 1+X; ”主题阅读,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第一, *1+X ”主题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践教学中,“ 1+X ”主题阅读的应用往往更加新颖、更加趣味生动,学生阅读以某一主题为核心,而不再以某一文本为核心,教师引导学生对多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深度学习[2]。第二,“ i1+X, ”主题阅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 ⋅1+X" ”主题阅读的应用,将多篇文章整合在一起,以主题将他们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从系统化、整体化视角去展开多篇文本阅读,将促使学生对文章的碎片化理解形成系统化框架,学生对多篇文章的思考和理解会更加深刻。第三,“ 1+X′′ 主题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应用“ 1+X′′ ”主题阅读,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并通过同主题、同文体或同作家的群文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一些情况下还会促使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能够增加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初中语文应用“ 1+x′′ 主题阅读的具体措施

(一)设计群文(主题)

应用“ 1+X; ”主题阅读,有两个关键点,分别是多篇文本与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依托教材内容科学组建群文,再确定阅读主题;也可以根据主题育人目标,预设阅读主题,再在课内外搜集适合本主题的多篇文本,情况多种多样,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3]。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多首苏轼的诗文,包括《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应用“ ”主题阅读,可设计主题“苏轼词中的豁达人生”,将教材中的五篇文章整合起来,还可引入课外文章如《赠刘景文》《初到黄州》等,以“苏轼人生境遇”和“苏轼不同阶段的诗词特点”两条主线展开阅读,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多篇诗词的写作时间与写作背景,同时还能够进行跨学科教学,与政治、历史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苏轼“乌台诗案”的典故等,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网络。

(二)提出任务

教师设计“ 1+X; ”主题阅读的群文与主题,接下来需要根据育人目标,逐层设计学习任务,形成问题链和任务群,构成综合性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涵盖课前、课中、课后多个阶段,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度融入到“ Ω.1+X... 主题阅读情境之中。仍以上述苏轼多篇诗文为例,教师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任务:所有学生查阅“乌台诗案”事件的历史资料;组内分工各自选一首诗查找其写作背景。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任务:细读诗文,品鉴诗文中的创作要素与创作风格;想象与朗诵,体会苏轼诗文的文字魅力与审美情怀;组内互动多篇诗文的写作背景,梳理苏轼生平经历;整理苏轼生平经历及对应诗文,了解诗人经历与诗文情感。在课后向学生提出任务:进一步梳理苏轼生平及其代表作,以时间线制作出思维导图,要求标注作者诗文创作情感。通过任务群,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习,促使学生形成知识图谱。

(三)学生自学

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群或问题链后,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1+X ”主题阅读的顺序一般是先进行单篇阅读,分析单篇文章的创作要素、写作手法、坐着情感等;再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多篇文章,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联想、分类等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最后结合主题,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图谱,深化情感审美,升华“ ⋅1+XΩ ”主题阅读。仍以苏轼多篇文章展开“ i+X ”主题阅读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对多篇文本进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也可设计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内互相分享自己对“1+X”主题阅读的思考与收获,相互之间探讨,加深对“苏轼生平及其代表作”的思考[4]。

(四)教学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1+X, ”主题阅读,在阅读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常见的教学活动如辩论赛、情景剧表演、读后趣写、诗词朗诵等活动。例如,在苏轼多篇诗文组成的“ ”主题阅读中,阅读完毕后,可进行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诗词朗诵比赛中,感受苏轼诗词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还可组织学生设计情景剧表演,将苏轼生平经历以及人生诗词融入其中,更能加强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 1+X ”主题阅读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相关教师需要把握好“ i+X ”主题阅读的内涵与实施细节,进行科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使学生在迁移阅读、对比阅读、整合阅读中,深化知识理解,建立知识图谱。

参考文献

[1] 魏艳君 .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3,(05):216-219.

[2] 黄顺明 .“ 1+x ”主题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语文新读写 ,2024,(10):62-64.

[3] 陈明辉 .“1+X”主题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4,(04):98-100.

[4] 李贺琳 . 学习任务群模式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