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工程类大学新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傅臣家 王庆 宋月鹏 杜洪涛

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泰安 2710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工程领域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但“00 后”农业工程新生普遍存在专业认知偏差、实践抗挫力弱、职业规划模糊等心理问题,影响成长与专业发展。本文立足其心理特征,从问题特征、培育路径、保障机制三方面构建教育体系,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健全心理的农业工程人才提供实践参考,助力乡村振兴。

一、农业工程类新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与教育挑战

农业工程专业“田间实践多、团队协作强、行业关联密”的特点,使新生心理素质呈现“专业关联型矛盾”,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一)专业理想与实践现实的认知断裂

68% 新生入学前将农业工程等同于“传统耕种”,受短视频平台“农机操作轻松化”内容误导,形成“室内研发为主”的理想化认知。但专业实践中“田间作业暴晒淋雨、农机调试反复失败”的现实易引发心理落差:某农业院校新生李某参与玉米种植实验时,因连续两周降雨导致种子霉变、实验数据归零,直言“没想到学农业工程要天天‘泥里滚’”,并提交转专业申请。此类认知断裂若不疏导,将直接削弱专业认同,据调研,未接受认知干预的新生中, 32% 在入学第一学期出现“学习敷衍”现象。

(二)个体操作与团队协作的行为矛盾

农业工程实践需“分工协作”,如“无人机植保作业”需“飞手 -数据记录员- 设备维护员”配合,但 *00 后”新生多习惯个体任务模式。某班级“小麦收割机故障排查”实践中,学生王某为凸显个人能力,拒绝队友“分区域检测”建议,独自拆解设备,导致任务超时2 小时;女生群体在“作物生长监测”小组作业中,因“数据记录精度”分歧引发争执的比例达 45% ,反映出个体操作习惯与团队需求的突出矛盾。

(三)实践探索与抗挫能力的发展失衡

农业工程实践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实验失败率较其他工科高30% ——播种遇暴雨、农机传感器受干扰、作物病虫害等问题频发。但新生成长中“顺境占比超 80% ”,缺乏抗挫准备:某新生在“智能灌溉系统调试”中,因 5 次未达节水标准,撕毁实验记录并拒绝继续实践;28% 的新生坦言“刻意回避田间实操,只做室内数据整理”,形成“逃避- 能力弱- 更怕失败”的恶性循环。

二、农业工程类新生心理素质培育的核心路径

紧扣农业工程“实践性”特色,从环境适应、认知优化、人格塑造三维度,构建“专业场景嵌入”的培育路径:

(一)环境适应力培育:“校园- 田间”双场景过渡

环境适应力培育需搭建“校园 - 田间”双场景过渡桥梁,从专业认知与生活训练两方面发力。在专业场景浸润认知上,通过“农机实验室开放日”让新生亲手拆解、组装小型播种机,直观感受农业工程的技术属性,同时组织新生赴校外实训基地观摩智慧大棚温控系统运作、无人机植保作业全过程,打破“农业工程 Σ=Σ 传统耕种”的认知误区,某院校实施该举措后,新生专业认知偏差率显著下降 40% ;同步举办“行业故事汇”,邀请专业教授分享山区农机研发助力农户解决耕种难题的案例,邀请优秀校友讲述从田间调试员逐步成长为智慧农业项目总监的职业经历,让新生在真实故事中感知专业价值,增强对农业工程领域的认同感。

在实践导向生活训练方面,设计“田间素养训练营”,开设户外安全防护课程,系统教授中暑预防、农机操作安全规范等实用知识,建立“实践日志评价制”,要求新生每周记录田间操作收获、情绪变化及遇到的问题,辅导员结合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意见,对日志进行针对性反馈,某学院推行该制度后,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达标率提升 55% ,有效实现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规划”的转变。

(二)认知能力优化:“专业融合”的思维训练

邀工程师分享作物观测中保持耐心、应对数据波动的经验;实践课《农业心理情景剧》让新生演绎农机调试失败、数据分歧等场景,某班级参与后团队沟通冲突率降 38% 。实践辅导围绕专业设计主题活动:“协作攻坚”开展农机零件组装接力赛、作物问题诊断会,培养团队认知;“抗挫重建”举办失败复盘会分析播种出苗率低原因,设农机调试障碍,参与学生抗挫力评分平均升27 分(满分100)。

(三)人格品质塑造:“服务农业”的素养培育

人格品质塑造以“服务农业”为核心,通过榜样示范与田间实践培育素养。榜样示范上,专业教师田间实践中以身作则(如冒雨抢救实验作物),邀请研究员讲述丘陵农机研发历程,诠释助农使命,还评选“阳光农工学子”传递敬业协作品质。田间实践方面,组织“助农实践周”帮农户维护农机,开展“乡村振兴小项目”(如编留守老人农机指南),参与学生专业认同度提升 42% ,实现个人成长与服务农业的统一。

三、农业工程类新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三位一体”全员协同网络

在队伍协同上,辅导员通过建立“心理晴雨表”每周监测新生“田间退缩、团队冲突”等心理信号,针对专业调剂生开展“一对一专业适应谈话”,某院校实施后新生心理问题发现率提升 60% ;专业教师在实验课中及时疏导新生“失败情绪”,指导“团队沟通技巧”,并将“抗挫力、协作力”纳入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占比达 20% ;行业导师为新生配备“企业导师”,通过线上答疑、组织企业参观解答职业困惑,同时建立“校友导师制”,由高年级校友指导新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在平台协同方面,线上开设“农工心灵驿站”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实践心理小贴士”“校友职业故事”,并设置匿名咨询专栏,日均接收咨询 12 条;线下在实训基地设立“田间心理角”,配备解压玩具与专业心理书籍,心理咨询师每周驻点2 次,为田间实践受挫的新生提供即时心理疏导,咨询满意度达 92% 。

(二)“精准画像”个别辅导

针对“专业认同弱、抗挫力差、城乡适应难”三类新生建立专项心理档案,落实“一生一策”:专业认同弱学生参与“校园作物园智能监测”等核心实践,定期与工程师交流,某院校实施后转专业申请率降35% ;抗挫力差学生采用“阶梯式实践训练”,从农机零件识别过渡到故障排查,搭配“抗挫榜样结对”,失败逃避率降 40% 。

同时适配差异需求:为城市新生开展“田间作物识别、蚊虫防护”培训,消除户外畏难;为农村新生组织“智慧农业技术体验营”,借VR 模拟建学习自信;为经济困难生提供实践设备资助,受助学生心理焦虑率降 28% ,保障新生心理素质养成不掉队。

(三)动态评估与反馈优化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持续改进,需构建“评估 - 反馈 - 优化”的闭环机制,确保培育措施与新生需求、专业发展同频共振。在评估指标设计上,结合农业工程专业特色,建立“心理 - 专业 - 实践”三维评估体系:心理维度关注“抗挫情绪恢复时长”“团队冲突解决能力”,专业维度监测“专业课程参与度”“农工职业认知深度”(如对智慧农业岗位的了解程度),实践维度考核“田间实践出勤率”“农机调试失败后的重试次数”。评估方式采用“定量问卷 + 定性分析”,每月通过“新生心理状态量表”收集数据,结合辅导员访谈记录、专业教师实践评语综合研判。

农业工程类新生心理素质教育需紧扣“专业实践属性”,以“问题为导向、路径为核心、保障为支撑”,通过三大板块协同发力,帮助新生实现“环境适应 - 认知提升 - 人格完善”,最终培养出兼具农业工程能力与健全心理的乡村振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