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庙会的价值创新及发展设想
蒋益洪
重庆市丰都县文化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都庙会是地方的民间习俗标本,也是当地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当地民众都要围绕丰都庙会,开展文化、旅游、商贸等系列活动。本文尝试探讨丰都庙会的价值,重点分析丰都庙会如何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提出丰都庙会健康发展的设想。
一、情况简介
丰都庙会起源于名山香会,初兴于西晋,最早起源于对诸神的信仰和各行祖先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丰都庙会在清朝登峰造极,民国时期衰落,20 世纪 80 年代复兴,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类经济、文化、表演等形式。2014 年 11月,丰都庙会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25 年,已成功举办了25 届。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都庙会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它不仅传承着巴渝民俗的文化脉络,更通过文旅融合与国际化传播途径,成为兼具文化深度与产业活力的国家级文化品牌标杆。庙会上所展现的“扬善、惩恶、公正、和美”等中华传统价值观,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同时,它对于研究巴蜀地方史、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创新亮点
丰都庙会经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已形成集民俗展示、现代娱乐、美食品鉴、商贸惠民于一体的多元化活动矩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一)文化形式上的创新
1. 民俗文化展现形式与时俱进
将庙会文化融入现代化的情感主题和科技中,增加年轻受众,使丰都庙会的受众更加广泛。比如采用无人机编队、光影秀等手段,打造长江实景舞台,利用现代科技打造“星空为屏、长江为台”的震撼效果,引发广泛传播,让古老庙会在现代科技加持下重焕生机,拉近与年轻一代的距离,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2. 多门类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
庙会突破单一民俗展演模式,创造性融入音乐、美术、舞蹈、民俗等多元艺术。有祈求风调雨顺的水龙舞,兼有说唱道白的狮子舞,以及颇具特色的锣鼓、唢呐等吹打乐等等。这些艺术门类的交叉融合,拓展了文化表达的维度。
3. 丰都庙会与教育领域联动
当地学校积极推动丰都庙会文化进校园,邀请民间艺人讲解庙会历史渊源与传说,传授相关技艺。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庙会相关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为丰都庙会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二)惠民商贸、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创新
1. 文旅合力,助力品牌建设
依托庙会文化,丰都各部门联合打造多个旅游项目、打卡点,如主题沉浸式旅游项目“南游记”,串联资源,打造名山、南天湖、雪玉洞庙会主题游线等,丰富了游客的游玩路线,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同时,与贵州“村超”合作举办足球赛事,促进农文体旅商融合,拓展庙会边界。
2. 文旅惠民消费活动
相关部门以庙会为契机,开展美食节、马戏秀等相关活动,吸引优质商家集中展销,拉动经济增长且让游客体验丰富多彩的的丰都之行。
三、社会影响
(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丰都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阴天子娶亲”巡游融入“三生情缘”等情感元素,这些活动传承文化,强化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让民众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龙孔戏牛舞”“鬼城神鼓舞”等丰都非遗表演穿插其中,这些非遗项目涵盖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展示民俗文化丰富性,使古老技艺与文化内涵得以代代相传。此外,丰都庙会还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它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与学者,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经济带动与产业发展
丰都庙会对当地经济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2025 年庙会为例,在为期9 天的活动期间,共吸引393万人次游客奔赴丰都,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3.55 亿元,较上一年分别增长 136.7% 、 136.2% 。大量游客的涌入,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行业的火爆发展。此外,文、旅、商融合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与业态,极大激发了消费活力。同时“丰都好礼”展销会等活动,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展示平台,促进了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三)社会凝聚力与民众参与
丰都庙会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盛大活动,增强了当地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每逢庙会举办,本地居民积极参与到巡游表演、摊位经营、志愿服务等各项活动里,大家分工协作,共同为庙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邻里之间交流增多,社区关系更加紧密,民众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显著提升。对于游客而言,庙会丰富的活动为其提供了深度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们因庙会相聚丰都,共同感受民俗魅力,在互动交流中增进彼此了解,促进了社会和谐,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城市形象塑造与品牌提升
丰都庙会对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及塑造形象作用关键。其持续举办让丰都“鬼城”名片更响,辨识度与影响力提升。尤其是近年来,丰都庙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创新营销策略,使丰都庙会的影响力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同时吸引墨西哥、巴拿马等国际友人到访,促进国际交流与经贸合作,助丰都走向国际,提升国际化与开放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良好环境。
四、发展设想
基于庙会成功经验与文旅发展趋势,丰都制定系统性规划,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庙会文化品牌。
(一)可持续机制创新
深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模式。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为文旅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 保证丰都庙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建立庙会项目孵化器,助力本土文旅创意企业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非遗保护,建设非遗工坊集群,推动叶脉画、鬼脸谱瓢画等传统工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开发“庙会盲盒”等特色文创,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日常消费,实现“以用促保、以创承艺”。
(二)产业体系与服务升级
以重大项目引领,将丰都鬼城文化深入人心,打造“酆都神话城”IP实体载体。服务方面,设计开发“惠游丰都”AI 小助手,整合门票预订、智能导览、投诉反馈等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三)区域协同与全域旅游
深度融入巴蜀文旅走廊,联动南天湖景区与武隆仙女山、涪陵武陵山,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构建旅游环线。针对旅游淡旺季问题,借助庙会影响力,联合各大景区开发不受季节限制的旅游项目,发展“四季游、全时游、过夜游”,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全域旅游格局。
(四)品牌矩阵与国际拓展
1. 品牌创建
启动名山国家 5A 级景区创建,推进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品牌申报。通过庙会整合资源,塑造“名山祈福+ 南天湖避暑 + 雪玉洞探奇”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形象。
2. 国际化提升
延续邀请法、墨等国商务团做法,建立常态化国际参与机制,加强国际化合作。在多语种导览基础上,制作《神奇丰都》纪录片海外传播,强化“来世界的丰都、看丰都的世界”城市IP。
参考文献
[1] 余永康 陈志平,《丰都庙会》,ISBN 978-7-229-18997-6,2024.10,P100-105;
[2] 李长明,《重庆市区县核心文化研究》,ISBN 978-7-5205-2599-2,2021.6,P30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