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群众文化的价值重构与路径创新

作者

张涛 陈刚

延安市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陕西延安 716000

一、引言

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 “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 为核心任务,涵盖理论宣讲、文化服务、志愿服务等多元功能 [1]。群众文化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承担着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的作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群众文化不再局限于 “娱乐消遣” 的单一属性,而是与思想引领、文明培育、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面临价值重构与路径创新的重要机遇。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群众文化与文明实践 “两张皮” 现象,如文化活动与文明实践主题脱节、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二者融合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对推动基层文化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对群众文化的价值重构

(一)价值目标:从 “娱乐导向” 到 “育人导向” 的转变

传统群众文化多以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为核心,活动设计侧重趣味性与参与性,对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重视不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根本目标,推动群众文化价值目标向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 转变。例如,安徽省滁州市将 “我们的节日” 系列文化活动与文明实践结合,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 “家风家训宣讲 + 民俗展演” 活动,既保留舞龙舞狮、剪纸等民俗元素,又融入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文明理念,让群众在文化体验中接受价值熏陶 [2] 。这种转变使群众文化成为传播新思想、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载体,实现了 “娱乐功能” 与 “育人功能” 的有机统一。

(二)内容体系:从 “单一形式” 到 “多元融合” 的拓展

以往群众文化内容多集中于广场舞、书画展览等传统形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整合理论、文化、科技、卫生等资源,推动群众文化内容体系向 “多元融合” 拓展。一方面,将理论宣讲融入文化活动,如张掖市高台县开展 “文艺宣讲轻骑兵” 活动,用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党的政策,让理论 “活” 起来 ;另一方面,引入志愿服务、科普教育等元素,广东省文明办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在文明实践中心开展 “文化 + 科技”活动,通过科普讲座、手工制作等形式,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提升群众科学素养,使群众文化更具时代性与针对性。

(三)功能定位:从 “文化服务” 到 “治理赋能” 的升级

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群众文化的功能正从单纯的 “文化服务” 向“治理赋能” 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搭建群众文化参与平台,引导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例如,阜南县在文明实践中心设立 “百姓议事厅”,以文化活动为纽带,组织群众围绕乡村环境整治、邻里矛盾调解等议题展开讨论,将文化活动与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既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又提升了治理效能[3] 。此外,群众文化活动还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组织党员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带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关系,为基层治理提供文化支撑。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创新路径

(一)整合资源:构建 “阵地 + 队伍 + 项目” 协同机制

资源分散是制约群众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的重要因素。应从三方面整合资源:一是整合阵地资源,将基层文化馆(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群众文化阵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共建共用,实现 “一室多能”“一场多用”,如将文化馆展厅改造为文明实践文化长廊,既展示群众书画作品,又宣传文明实践先进典型;二是整合队伍资源,将群众文化骨干(如民间艺人、文化志愿者)与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整合,建立 “文化能人库”,邀请民间艺人担任文明实践导师,开展非遗传承、文艺培训等活动;三是整合项目资源,将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如 “乡村春晚”“文化下乡”)与文明实践项目(如 “理论宣讲进基层”“文明家庭评选”)联动,形成 “文化活动 + 文明实践” 的复合型项目,提升活动影响力。

(二)打造品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融合活动

品牌化是提升群众文化吸引力与文明实践实效性的关键。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培育融合品牌活动:一是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 “红色文化节”,通过红色歌曲演唱、红色故事宣讲等群众文化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聚焦群众需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特色活动,如面向青少年开展 “传统文化夏令营”,面向老年人开展 “健康文化讲座”,确保活动 “接地气、受欢迎”。

(三)数字化赋能:拓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

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群众文化与文明实践线上线下融合:一是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群众文化活动信息、文明实践动态,开展线上文化培训、理论宣讲等活动。二是创新线上互动形式,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开展 “线上文化展演”“文明实践云课堂”,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如举办 “云上乡村春晚”,通过直播让在外务工人员远程参与家乡文化活动,同时宣传家乡文明实践成果;三是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情况、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时长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 “按需供给”,提升服务精准度。

(四)完善机制:健全 “政府引导 + 群众参与 + 社会支持” 保障体系​

长效机制是推动群众文化与文明实践持续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将群众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纳入基层文化工作考核体系,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文化设施建设与活动开展;二是鼓励社会支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群众文化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如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社会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格局。

四、结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群众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价值重构,群众文化实现了从 “娱乐导向” 到 “育人导向”、从 “单一形式” 到 “多元融合”、从 “文化服务” 到 “治理赋能” 的转变,成为推动基层思想文化建设与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数字化赋能、完善机制等路径,可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培育时代新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结合各地实践不断探索创新,解决融合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让群众文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Z]. 2018.

[2] 安徽省滁州市文明办。滁州: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具 “温度”[J]. 精神文明导刊,2024 (02): 25-26.

[3] 阜南县文明办。阜南:文明实践土味足 百姓幸福成色高 [J].精神文明导刊,2024 (11):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