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福建渔女传统服饰AR 可视化与文创应用探索》

作者

闫莫雨 郭益彤 赵梓含

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110044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始终关注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方式。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AR 可视化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以福建渔女传统服饰纹样为研究对象,记录我们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纹样再设计、AR 内容创作及文创产品开发等实践过程,探索年轻一代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

1、福建渔女传统服饰纹样的实地调研与文化认知

为深入了解福建渔女服饰文化,我们团队专程前往福建沿海地区,对蟳埔女、湄洲女、惠安女的传统服饰开展实地调研。在与当地渔民、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中,我们逐渐揭开这些服饰纹样背后的文化密码。

惠安女的服饰极具辨识度:头饰以小朵鲜艳花朵为主,头巾宽大可遮盖下颚,既能防晒又显灵动;斜襟短衫紧贴身体,类似现代露脐装的设计,在实用中透着时尚感;黑色长裤宽大垂坠,搭配黄色斗笠,与大海形成鲜明又协调的色彩对比。这种服饰风格是惠安女适应海边劳作的智慧结晶,纹样中常见的海浪纹、渔网纹,更是直接体现了她们与海洋的紧密联系。

浔埔女的服饰则以头饰为核心亮点。当地女性将长发盘起,用各色鲜花编织成头饰,日常简约,节庆时则增加花朵数量与色彩饱和度,整个人如同移动的花束。她们的上衣多为藏青色或蓝色,黑色筒裤宽大舒适,与色彩浓烈的头饰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凸显头饰的装饰功能。据当地老人介绍,这种头饰习俗与海洋贸易带来的花文化有关,是浔埔作为古港口的历史见证。

受妈祖文化影响的湄洲女服饰,纹样与色彩蕴含着深刻象征意义。标志性的" 妈祖髻" 发型庄重典雅,蓝色上衣搭配红黑相间的阔腿裤— —红色象征吉祥,黑色代表对海洋的敬畏与思念,整体服饰传递出人与大海和谐共处的愿景。服饰上的云纹、妈祖像纹样,更是妈祖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表达。

调研过程中,我们用相机、录音笔记录下大量一手资料,包括服饰细节、制作工艺、民间传说等,并整理成图文档案。这些鲜活的文化素材,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福建渔女服饰纹样不仅是装饰符号,更是地域历史、民俗信仰与生活智慧的载体,也为后续创作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2、传统纹样的再设计与数字化创作实践

基于调研成果,我们开始探索传统纹样的现代转译。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尝试用当代设计语言对纹样进行创新重构。

2.1 纹样再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我们从渔女服饰中提取核心元素:惠安女的海浪纹、浔埔女的花卉纹、湄洲女的云纹,通过简化、变形、重组等方式进行再创作。例如将连续的海浪纹抽象为几何线条,既保留海洋意象,又符合现代审美;把浔埔女头饰中的花朵图案进行扁平化处理,增强图案的适用性。

同时,我们尝试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参考当地蛋壳镶嵌、螺钿镶嵌的技艺特点,在数字设计中模拟材质肌理——用白色色块表现蛋壳的温润,用渐变色块呈现螺钿的光泽,让纹样在视觉上兼具传统质感与现代简约风格。

为提高设计效率,我们还尝试使用 AI 工具辅助创作。将原始纹样素材输入 AI 设计软件,设定 " 年轻化 "" 实用性 " 等关键词,生成初步方案后,再根据文化准确性和视觉效果进行人工调整。这种人机协作的方式,既拓展了设计思路,又保证了纹样的文化真实性。

2.2 AR 可视化内容的创作过程

为让静态纹样 " 活起来 ",我们学习并运用AR 技术进行动态内容创作。团队分工学习 3D 建模、动画制作与 AR 软件开发,将再设计的纹样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内容。

我们为每种纹样设计了专属动态效果:海浪纹随触摸屏幕呈现波浪起伏的动画,搭配海浪音效;花卉纹模拟花朵绽放的过程,还原浔埔女头饰 " 四季有花 " 的特点;云纹则以流动的形态展现,呼应妈祖文化中" 行云布雨" 的意象。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虚拟渔女形象。通过 3D 建模还原三种渔女的典型服饰,并设计互动环节——用户点击虚拟形象的头饰、服装,即可触发语音讲解,介绍该部位的纹样寓意与文化背景。这种可视化呈现,让传统纹样从平面图案变成了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载体。

3、文创产品开发与实践推广

为让创新成果走进生活,我们以再设计的纹样和 AR 内容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

3.1 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结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我们选择了实用性强、传播性广的产品类型:

·服饰类:用数码印花技术将海浪纹、花卉纹印在丝巾、T 恤上,纹样色彩保留传统的高对比度,同时调整比例使其更适合现代穿搭;

·文具类:在笔记本封面、书签上采用烫金、UV印刷工艺呈现云纹,部分产品附赠AR 触发卡,扫描即可观看动态纹样;

·生活用品:手机壳、帆布袋等采用浮雕工艺,让纹样呈现立体感,增强触摸体验。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注重材料环保性与工艺可行性,多次与本地印刷厂沟通调整,确保纹样还原度与产品耐用性平衡。

3.2 推广与反馈

我们通过校园展览、线上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展示产品,并组织了 "AR 纹样体验活动 ":在活动现场设置展示区,观众用手机扫描文创产品,即可看到纹样动态效果与文化讲解。

活动中,许多同学表示通过AR 互动 " 第一次真正看懂了传统纹样的意义 ",有游客在体验后主动询问购买渠道。部分产品在地方文创比赛中获奖,得到了非遗保护机构的认可,他们表示这种年轻视角的创新" 让老文化有了新活力"。

同时,我们也收集到改进建议:如 AR 识别稳定性需提升、部分纹样的现代转译 " 过于简化,丢失了细节 "。这些反馈为我们后续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4、实践感悟与总结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模仿,而是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AR 技术让纹样 " 会说话 ",文创产品让文化 " 可触摸 ",这种创新不仅让我们自身加深了对福建渔女文化的理解,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主动了解、亲近传统文化。

作为大学生,我们在实践中收获了专业技能——从调研方法到设计软件操作,从 AR 技术学习到产品落地,跨学科的尝试锻炼了我们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参与文化传承的定位: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的创新者,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命。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优化AR 交互体验,结合更多数字化技术(如VR 虚拟展厅)拓展传播渠道,并加强与当地社区、企业的合作,让文创产品真正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传统纹样走出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让年轻一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参考文献:

[1]刘雨朦 . 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塑造的方式及存 在的问题: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中小企业管 理与科技,2021(24):57-59

[2]宋召良 .VR 与 AR 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分析 [J]. 大众标准化 ,2019,(16): 55+57 .

[3] 吕欣,郑蔚琦 .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纸质出版物阅读体验重构研究 [J].  出版广角,2018(5):14-16.

闫莫雨(2005.04—),女,汉族,籍贯:辽宁营口24 级在读本科生 专业:公共艺术

创新项目:获得2025 国家级沈阳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名称:“海韵渔纹”——福建渔女传统纹样的 AR 可视化传承与文创应用

指导教师:任志鹏(197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