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式学习的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践探索
顾华梅 蒋雨涵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 214400
量感,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不仅关乎学生对数量、形状、空间等概念的理解,更影响其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决策能力。因量感培养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涉及量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尤为适宜。
一、量感和主题式学习的内涵理解
1. 量感
量感包括感性经验和理性认知两个方面。感性经验源于生活积累,如幼儿时期对长短、大小的直观比较;理性认知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计算、单位转化等数学方法,将生活化的量感转化为数学化的量感,表现为用“数字 + 度量单位”合理表达物理属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量感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体包括理解度量意义、选择合适单位、进行单位换算、感知误差并合理估算等方面。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定量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发展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基础。
2. 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学习是围绕特定主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探究与实践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中的主题式学习通过设计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综合能力。课标中安排的“欢乐购物街”、“身体上的尺子”、“度量衡的故事”等主题,均与量感培养密切相关。
二、主题式学习对量感培养的作用
1. 促进概念的深入理解
通过集中探讨如长度、质量、面积等主题,学生能系统理解量的感性体验、理性认知、测量判断、合理辨析、单位转换以及计算应用等方面,逐步建立对量的全面认识。
2. 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
主题式学习常包含测量、估算、比较等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深化对量感的理解。例如,在“面积”单元的主题式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形状的面积、估算房间的大小等活动来培养面积的量感。
3. 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主题式学习注重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的结合,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量感解决问题,学生能更直观体会其应用价值,如购物时估算价格、旅行时计算路程和时间,增强对量感的理解与记忆。
三、主题式学习视域下量感培养的实践
1. 整合真实生活,优化问题情境
(1)基于生活经验设计驱动性问题
学生对“量”的感知往往源于日常生活,教师应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问题。例如如何用 50 元预算在“欢乐购物街”中为家人搭配一顿营养均衡的午餐,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的购物经验,聚焦货币量感与价值比较,要求学生通过运算、估算及角色体验,理解数量关系并初步形成金融素养。
(2)利用跨学科知识丰富任务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主题活动分为两类:第一类,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第二类,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以“曹冲称象”为例,主要任务情境是为什么曹冲用称石头的质量的方法就能知道大象的质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科学、语文等知识,探究“大象有多重”。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吨”这一单位的实际意义,还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活动,深化了对质量单位的感知,并能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等量的等量相等的基本数学原理以及转化的数学方法。
2. 灵活任务时长,深入学习体验
量感的培养需要充足的操作时间和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教师应根据任务目标灵活调整任务时长,确保学生在深度参与中建立对“量”的持久感知。
(1)短任务:聚焦即时操作体验,强化感知对于需要即时反馈的量感体验任务,可设计为课堂内的短时活动。
例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时,设计“1 立方厘米有多大”的操作任务:即时体验:让学生观察1 立方厘米的木块,用手感受其大小;
对比感知:将 1 立方厘米的木块与 1 立方分米的木块对比,直观理解体积单位的层级关系;
延伸任务:用多个1 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成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计算其体积。
长任务:融入多种学习方式,深化理解
对于复杂或需要长期积累的量感任务,教师可设计由多课时组成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度量衡的故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以下多课时的任务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课时一: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收集有关度量衡的资料,利用一课时讲述或展示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中度量衡的多样性和演变过程。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追溯的度量衡的演变历史体会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还提高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时二:真实体验长度单位的演变,用“米”计量不到1 米的木条时,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让学生感悟到计量单位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过程;课时三:了解成语中的计量单位,指导学生查阅与计量单位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并进行课堂讲述,如“百步穿杨”“退避三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了解这些成语典故中的计量单位在古代的具体意义,并通过计算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
在这个以度量衡为主题的学习长程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以长度单位为核心,融合了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长度单位的演变历史,还感受到长度单位的细分和累加过程,深化了学生对度量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3. 转变评价方式,观测素养发展
在主题式学习的框架下,学生量感的培养需突破传统纸笔测验的局限,评价的核心在于观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量”的感知、估算、推理与调整能力,通过多元化评价工具记录其思维进阶轨迹。
(1)嵌入主题任务的过程性观察评价
以“小小测量师”主题为例,教师可通过“三维观察记录表”追踪学生表现,通过分析学生实地测量中的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应用及设计图中的大小比例关系,评估学生的量感应用能力。
相对应过程性观察评价可以从评价维度、观察要点举例以及等级描述(1 - 3 星)三个方面进行的观察和评价:在单位选择合理性方面,观察要点为能否主动选取平方米 / 平方分米作为合适的测量单位;对于估算策略应用,观察要点是先估计测量对象的面积,并能对估计结果进行工具验证;在设计方案合理性上,观察要点为设计合理的校园绿化方案,且注重规划图中的图形比例。
(2)基于问题解决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任务,考查学生综合运用量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家庭用水调查”项目中,学生需记录一周家庭用水量并分析节水方案。教师可制定评价量表,从“单位换算准确性”“数据估算合理性”“图表表达清晰度”等维度进行评分。此外,学生通过制作《家庭用水报告》,将数学量感与科学、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对“升”“毫升”等单位的感知能力,还培养了跨学科思维。此类评价突破了单一知识点的考核,凸显了量感在真实情境中的迁移价值。
主题式学习对量感培养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主题式学习的优势,设计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和任务,以促进学生量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海庆 . 基于“主题式学习”小学生量感培养的有效方法主要[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2)
[2] 张丽莉. 量感培养: 以具身体验的方式[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12)
[3] 刘莉 . 关于主题活动的思考与实践——以“度量衡的故事”为例 [J]. 小学教学 ( 数学版 ),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