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策略分析

作者

刘婷婷

扬州职业技术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9

前言:

数字化时代下,智能手机、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媒体覆盖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成为崭新场域,其除了改变信息获取方式之外,还导致学生的认知模式、价值观以及行为逻辑被重构,由此导致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有着更大挑战,加强网络思政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战略抉择。

一、高职院校推动网络思政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

迈入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是在原有思政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契合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政素养,推动网络思政教育改革,将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的最大化发挥出来,打破时空壁垒,优化配置与共享思政教育资源。将线上学习平台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载体,学生了解与学习多元化的思政观点,促使其思政视野拓宽,思政知识应用能力逐步提升,有着更高的思政参与度,助力其综合全面发展。

二、合乎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网络思政教育改革有效策略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足资金

合乎数字化时代要求的网络思政教育,离不开载体支持,进而高职院校推动网络思政教育改革,首要策略应当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充足资金,确保校园内是 5G 全覆盖,确保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可顺利展开,防止由于网络不顺畅而阻碍教育活动实施[1]。院校除了要善于第三方平台进行网络思政教育之外,还要注重研发具有本校特点的思政教育平台,强化提升数字化技术水平,为学生打造出一站式的思政服务网络平台,平台中要具有充足的思政资源,具备互动交流与日常管理等众多专项功能。高职院校应激励全校师生一同加入到思政建设中来,数字化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学生因上网自由,所以有着十分广泛的信息采集渠道,十分关注时代热点,相比于教师来说,其思维更加活跃,有着更为鲜明的个性,进而由师生一同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能够切实达成思政教育目标。另外,高职院校要为网络思政教育建立精准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搜集整合学生的基础数据,之后再经由数字画像、平台使用轨迹监测以及使用时段分析等,从而精准化判断出学生的兴趣偏好、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动态等,识别出问题,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及时纠正。依托于网络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助力网络思政教育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稳步前进,改革进程加快,取得优越的育人成效。

(二)优化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

优化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促使育人深度与厚度大大提升,由此实现改革目标。以往的思政教育为课堂模式,已经难以合乎数字时代下学生关于思政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摆脱原有思维局限,积极尝试应用现代化、先进化的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学生,在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上获取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对思政教学内容起到补充作用。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线上云逛馆,在元宇宙内进行虚拟互动,把原本枯燥的思政内容做可视化处理,学生的参与度和接受度都会更高。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5G 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翻转课堂、应用智慧教学平台的方式,做到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程,挖掘出更加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再拘泥于单一手段。而且教师可应用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摆脱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思政教育开展时间更加灵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加贴近。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进行思政作品原创设计,有机融合网络思政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将思政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成果,切实反映出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打造校园道德模范专栏的方式,捕捉出道德模范的闪光点,并且借助于网络资源和校内资源加强弘扬传播,通过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作为思政教育载体,更易打动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与行为逻辑。

(三)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呈现手段

为了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网络思政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呈现手段,促使育人广度拓宽。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在教育教学平台上发布思政内容,要具有趣味性特征,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兴趣,能够自觉地加入到思政教育当中。高职院校需增设更多的线上互动环节,比如在平台上进行在线讨论、交流、问答、投票等,由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更高,使得网络思政教育覆盖面更广,影响辐射范围更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整合归纳学生参与各项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数据信息,根据数据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兴趣偏好,后续有针对性地优化改进。依托于学校管网、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将原本静态化的思政内容制作成微电影、微图片解说、微视频等形式,在上述宣传平台上向学生推送,让学生自主选择思政学习资源。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网络上展开思政写作、朗诵、宣讲等比赛,鼓励全校学生参加比赛,可作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精神追求的有力媒介。而且奖励奖项要吸引人,促使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更高,由此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推广力,高职院校还要做好大赛获奖作品展示与推广工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政学习动力[2]。

(四)健全网络思政教育保障机制

加快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进程,应健全网络思政教育保障机制,为思政教育各项活动实施打下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建立组织保障体系,要遵守党委统一领导,做到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全面参与,成立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小组,每间隔一定时间期限组织召开会议,一同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从院校层面来说,将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多方力量整合在一起;而在班级层面,除了要选拔思政委员之外,还要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有助于延伸网络思政教育引导。通过上述措施,可更好地调配跨部门资源,缩短数字思政平台建设周期,通过协同机制而生成思政育人合力。另外,高职院校还要特别注重建立高素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网络思政教育素养,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

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思政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所延伸出的重要分支,高职院校要基于数字化时代要求,进一步加快网络思政教育改革进程,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足资金、优化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丰富网络思政教育呈现手段、健全网络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几方面,为网络思政教育顺利、高质量实施创造必要条件。课题:2023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SJSZ126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向路径与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慧敏 . 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路径探析[J]. 传播与版权 ,2025,(05):94-97.

[2] 周丽莉 , 汤丽娟 , 贲卉贝 .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疏解路径 [J]. 吉林教育 ,2025,(05):79-81.

作者简介:1. 刘婷婷(1993.09),女,汉,江苏洪泽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