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空无人机安全风险及探测防御措施

作者

李昌 刘杨 温毅强

上海金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上海金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引言

近年来,无人机在低空领域的应用愈发频繁,其便捷性与高效性为诸多行业带来变革。然而,无人机的无序飞行、意外失控以及隐私侵犯等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安全与公众生活带来潜在威胁,亟待深入研究其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1 无人机系统

无人机系统作为现代航空技术的重要成果,其组成结构与功能紧密相连,支撑着无人机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无人机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复杂体系,由飞行器平台、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导航系统、数据链路系统和地面控制站构成。飞行器平台是无人机的物理载体,多旋翼、固定翼、直升机等不同结构,分别适配航拍、测绘、救援等差异化任务场景。飞行控制系统如同无人机的“中枢神经”,接收地面指令,整合导航系统的位置、姿态数据,精确调控飞行姿态、速度与高度,确保稳定飞行。动力系统中的燃油发动机续航强劲,电动机则以低噪、易维护见长,为飞行提供动力支持。导航系统借助卫星定位与惯性导航技术,为无人机规划精准航线。数据链路系统保障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间数据实时交互,地面控制站则是操作人员远程监控、操控无人机的终端,可在突发状况下及时人工干预。各子系统协同运作,赋予无人机自主或远程操控飞行能力,推动其在航拍、物流、农业、测绘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也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无人机安全风险分析

2.1 对飞行秩序产生安全风险

低空领域是无人机活动的主要区域,然而,无人机无序飞行严重威胁着正常的飞行秩序。一方面,众多无人机使用者未经申报便擅自飞行,且缺乏对飞行规则和空域限制的了解,常常闯入机场净空保护区、军事禁区等禁飞区域。机场净空保护区对飞行器有着严格的限制,一旦无人机进入该区域,极有可能与民航客机发生碰撞,导致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例如,某机场曾因无人机闯入,致使多架航班延误甚至取消,给航空运输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一些人口密集、空域复杂的城市区域,大量无人机同时飞行,由于缺乏有效的调度和管理,极易发生相互碰撞,不仅造成无人机损毁,还可能影响其他正常飞行的航空器,破坏整个低空飞行秩序。此外,部分恶意使用者还会利用无人机干扰正常的航空通信和导航系统,使其他航空器失去正确的飞行指引,进一步加剧飞行秩序的混乱。

2.2 对公众人身产生安全风险

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如动力系统失效、飞行控制系统失灵等,就可能失去控制而坠落。从高空坠落的无人机,凭借其自身的重量和坠落速度,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如同“高空坠物”,对地面的人员和财物造成严重伤害和损失。在人员密集的广场、公园、学校等场所,无人机坠落事故的后果更为严重。例如,某地在举办户外活动时,一架无人机突然失控坠落,砸中一名观众,导致其受伤送医。此外,一些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螺旋桨高速旋转,若与人员发生接触,也会造成严重的切割伤。更有甚者,部分不法分子可能将无人机作为犯罪工具,利用无人机向人群投掷危险物品,如爆炸物、腐蚀性液体等,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安全。

2.3 对隐私信息产生安全风险

无人机配备的高清摄像头和其他传感设备,使其具备了强大的监视和拍摄能力。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无人机的这一特性,对他人的居住场所、办公区域等进行窥探和拍摄,侵犯他人的隐私。在居民小区,无人机可以轻易地拍摄到居民家中的情况,使得居民的生活隐私暴露无遗。在商业领域,竞争对手可能利用无人机对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进行偷拍,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和技术信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无人机还可能被用于非法收集个人身份信息、金融信息等敏感数据,为网络犯罪提供便利,严重威胁个人和社会的信息安全。

3 无人机探测防御措施

3.1 无人机发现识别

为有效应对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风险,首先需要及时发现和准确识别无人机。目前,无人机发现识别技术主要有雷达探测技术、无线电探测技术和光电探测技术等。

雷达探测技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探测到无人机的位置、速度和运动轨迹等信息。相控阵雷达具有扫描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可实现对多个无人机目标的同时跟踪和监测。但雷达探测技术在面对小型、低慢飞的无人机时,存在一定的探测盲区。无线电探测技术则是利用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数据传输信号进行探测,通过分析信号的频率、强度、调制方式等特征,判断无人机的存在和类型。该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发现无人机,且对无人机的隐身性能不敏感。然而,当无人机采用跳频通信等抗干扰技术时,无线电探测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光电探测技术,包括红外探测和可见光探测,通过捕捉无人机的热辐射信号或光学图像,实现对无人机的识别和跟踪。红外探测不受光照条件限制,可在夜间工作;可见光探测则能够提供清晰的无人机图像,便于准确识别无人机的型号和特征。但光电探测技术的探测距离相对较短,且容易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将多种探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互补,以提高无人机发现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无人机防御管制

在成功发现和识别无人机后,还需要采取有效的防御管制措施,以消除无人机带来的安全威胁。常见的无人机防御管制方法有干扰阻断技术、捕捉回收技术和自主防御技术等。

干扰阻断技术通过发射大功率的干扰信号,对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数据链路和导航信号进行干扰,使无人机失去控制或无法按照预定航线飞行。射频干扰技术可以干扰无人机的通信频段,使其无法接收控制指令;GPS 干扰技术则能够阻断无人机的卫星定位信号,使其迷失方向。但干扰阻断技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对周边正常的通信和导航设备造成影响。捕捉回收技术主要包括网捕、激光捕获和电磁捕获等方式。网捕是利用无人机携带的网兜对目标无人机进行捕捉;激光捕获通过发射激光束,使无人机的动力系统或飞行控制系统失效,从而实现捕获;电磁捕获则是利用电磁场产生的力将无人机吸引并捕获。这些方法能够在不破坏无人机的前提下,将其安全回收,便于后续调查和处理。自主防御技术是指通过在重要区域部署具有自主识别和防御能力的系统,如智能防御无人机、反无人机炮台等,当发现威胁目标时,自动对其进行拦截和打击。自主防御技术能够实现快速响应,提高防御效率,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投入。

4 结语

综上所述,低空无人机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其对飞行秩序、公众人身以及隐私信息的威胁亟待解决。通过有效的探测与防御措施,能够实现对无人机的有效管控,降低安全风险,保障低空领域的安全与秩序。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的安全管理将更加完善,低空环境也将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马成 , 李蓉 , 耿卓杉 . 低空无人机安全风险及探测防御措施[J]. 中国无线电 ,2025,(03):47-49.

[2] 耿增显 , 陈俊宇 . 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低空无人机运行风险评估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4,34(08):53-60.

[3] 郝维骞 . 基于风险的未来低空无人机安全监管研究 [D]. 中国民航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