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卢泰青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河南郑州 450000
引言
当前我国口腔医学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口腔医师与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城市 1:10000,农村 1:10000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 1:1000 [1];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割裂、学科界限分明、技能训练碎片化等问题,导致学生临床胜任力不足。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口腔医学教育改革迎来新机遇。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借鉴混合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 [2-6],致力于构建以疾病为主线的整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将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内科学和口腔修复学等课程内容重构,通过病例驱动教学、数字化技术赋能和人文素养浸润三大路径,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兼具临床技能、科研思维和人文关怀的复合型口腔人才提供新方案。
1. 整合式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
1.1 以疾病为主线的课程整合
基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流程,本研究对传统口腔医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性重构,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横向整合。以“牙齿深龋治疗”典型病例为载体,将原本分散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有机串联。基础模块整合口腔解剖生理学(牙体结构特征)、口腔组织病理学(深龋病理机制)和口腔材料学(充填材料特性);临床模块融合口腔内科学(窝洞充填技术)与口腔修复学(嵌体修复方案),形成连贯完整的知识链。例如,在下颌第一磨牙深龋病例教学中,学生需综合应用解剖学知识识别牙髓腔位置,结合病理学判断龋坏程度,最终根据材料特性选择修复方案。
教学时序纵向优化。具体实施过程以牙齿深龋治疗为例,见表 1。将 15 学时的教学模块整合为3 个递进单元,每单元集中5 学时(半天),间隔一周便于知识内化。具体地,第一单元聚焦牙体缺损修复。教师讲授深龋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充填治疗原则(2 学时),学生进行离体牙洞型预备与树脂充填操作(3 学时);第二单元侧重牙列缺损修复。教师演示嵌体修复的适应证与制备方法(2 学时),学生完成嵌体洞型预备与蜡型制作(3 学时);第三单元开展综合决策训练。学生分组辩论“直接充填 vs 嵌体修复”的优劣,教师引导分析并发症处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
表1. 以疾病为主线的课程整合示例(以“牙齿深龋治疗”模块为例)

1.2 多维递进的教学路径设计
为实现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的有效衔接,本教学模式构建了“三阶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分层递进的教学架构推动学生专业能力进阶。第一阶为模拟训练阶段。在仿头模实验室开展标准化操作训练。如全口义齿暂基托制作环节,学生通过可视化教学系统实时观察教师操作细节,随后在指导性练习中掌握颌位关系转移、前牙全冠预备等核心技术要点。第二阶是临床实战阶段。采用“双导师制”(专职教师 + 临床医师)在附属医院开展真实诊疗。以牙列缺失修复为例,学生需独立完成患者接诊、口内扫描、设计修复方案、试戴义齿等全流程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咬合平衡调整、美学参数设定等复杂技术,培育“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职业精神。第三阶为反思提升阶段。依托数字化病例库开展案例研讨。选取种植修复并发症病例,引导学生分析骨整合失败原因,探讨咬合力分布与生物力学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技术操作者向临床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
2. 数字化教学技术的创新应用
2.1 虚拟仿真与实操训练融合
针对传统教学中操作风险高、训练机会少的问题,本模式引入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实施措施:(1)虚拟仿真平台。应用 DxR Clinician 系统模拟复杂病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种植导板设计、上颌窦提升等高风险操作,系统实时反馈压力参数、定位精度及并发症预警数据。经虚拟仿真训练后,学生种植体植入角度偏差显著降低(7.2±1.3° vs4.5±0.8° , P<0.01)[7]。
(2)数字化诊疗设备。临床实习中整合口内扫描仪、CAD/CAM 系统和3D 打印机。学生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掌握光学印模获取、修复体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将传统义齿制作周期从 2 周缩短至 48 小时。如在全口义齿修复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传统蜡型与数字化设计的咬合接触差异,深入理解牙合学原理。
(3)智能评估平台。基于AI 技术的操作评价系统(如Sino-Dental 虚拟考评系统)自动分析学生预备体形态。系统从边缘连续性、聚合度、表面光滑度等维度生成量化报告,使技能评价客观化、标准化。
2.2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为突破时空限制,构建“OTO”(Online To Offline)教学模式。具体地,一是线上资源库建设。开发微课视频库(含牙体预备标准操作、比色技巧等 56 个专题) 三维解剖图谱(标注重要神经血管通道)及疑难病例讨论区。学生课前通过移动终端完成知识学习,教师后台监控学习进度。二是翻转课堂实践。线下课堂聚焦问题解决。如口腔正畸教学中,学生分组分析隐形矫正方案设计原则,教师引导讨论生物力学加载方式、附件优化设计等核心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远程会诊教学。接入基层医院真实病例,学生参与多学科会诊。例如,针对颌骨肿瘤患者,口腔外科、修复科、放射科学生协作制定“即刻种植+ 功能性重建”方案,在真实医疗场景中提升跨学科协作能力。
3. 课程思政与医学人文的融合策略
深入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育人元素。具体措施有,一是构建思政案例库。精选临床典型案例,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维度。例如,在讲解全口义齿修复时,引入“无牙颌老人微笑重建计划”公益项目,引导学生关注老年口腔健康问题,培育医者仁心。二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再现医患沟通场景。标准化病人模拟不同性格特征的患者(如焦虑型、挑剔型),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共情沟通技巧、知情同意告知及伦理决策原则。在种植修复案例中,设置经济困难患者情景,引导学生探讨适度医疗方案。诊疗技术”案例 [8],阐释自主创新精神;通过口腔干细胞再生技术突破,培养学生科学探 三是科研反哺教学。将学科前沿转化为教学素材。如结合孙玉春教授团队“口腔数智仿生索精神。
3.2 人文素养贯穿临床实践
在能力培养各环节渗透职业价值塑造。一是临床操作规范培养。制定“精准医疗七步法”(评估、设计、预备、印模、试戴、调整、维护),将“凡事必作于精而成于细”的工匠精神具象化。在嵌体修复教学中,要求学生测量边缘密合度至微米级,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 二是患者体验优化训练。引入叙事医学理念,要求学生记录“患者口腔疾病故事”,分析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儿童牙科实习中,通过游戏化诊疗(如称口镜为 “牙齿望远镜”)降低患儿恐惧感,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三是社区服务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助盲口腔健康”公益项目,为视障人群设计触觉指导刷牙法,在服务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4. 实施挑战与改进方向
整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科壁垒打破、数字技术赋能、人文价值浸润三大创新,有效解决了传统口腔医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碎片化、人文教育薄弱等问题。但在实施中仍面临一些挑战,见表2。

口腔医学教学中现存的挑战与对策表现在三方面。具体地,一是师资转型需求。部分教师存在数字化教学能力不足、跨学科知识储备欠缺问题。需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 CAD/CAM 技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应用等专题培训。二是资源均衡问题。基层院校虚拟仿真设备覆盖率较低。建议搭建区域性口腔医学实训中心,推广移动式口扫设备共享模式,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 三是评价机制优化。现有评价偏重操作结果,对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关注不足。下一步将引入胜任力导向评价模型,增加“复杂病例创新解决方案”、“临床转化研究设计”等评价维度。
5. 结论
本模式构建的“以疾病为主线”的“学科交叉整合→数字化赋能→人文内化”整合式口腔医学教学三重路径模式,弥合了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的鸿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痛点。本模式已被纳入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 [9]。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路径优化和评价体系创新,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技术操作水平和人文关怀素养,为新时代口腔医学教育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虚拟现实深度应用及跨校协作平台建设,持续推动口腔医学教育向“医工融合 - 数字赋能 - 人文浸润”方向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卓越口腔医师奠定坚实基础。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024[M]. 北京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24: 87.[2] 张琳, 王建国. 混合教学模式在口腔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J], 2023, 43(5): 385-388.[3] 于美清 , 雍平 . 口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及其发展趋势 .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J]. 2005, 26(6): 540-541.[4] 徐庚池, 张景华, 邵元春, 郭方兴, 王丹丹. 口腔正畸学实训教学中应用病例答辩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 产业与科技论坛 [J]. 2023, 22(7): 144-145.
[5] 梁恒燕 . 新时期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 特别健康 [J], 2021, 34: 174.[6] 夏亮, 蔡鸣, 邹多宏, 杨驰, 张志愿. 浅谈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转化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 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 [J]. 2022, 25(5): 287-292.
[7] Chia-Ming Liu, Min-Hsun Hsu, Min Yee Ng, Chuan-Hang Yu. Digital integration in dental education: A novel self-directed learning model using intraoral scanners for tooth preparation training.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J]. 2025, 20(1): 639-645.
[8] 徐昕恺 , 陈 虎 , 王 相 , 张 旭 , 张耀鹏 , 赵晓一 , 田素坤 , 孙玉春 . 口腔数智仿生诊疗技术研究应用进展 [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 2024, 17(4): 406-413.[9] 甘抗 , 朱娟芳, 李娜, 郑小菲. PBL 训练与微格教学相结合的口腔临床带教模式研究 ( 项目编号 : Wjlx2019316). 河南省口腔医院 , 2019.
卢泰青,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口腔外科。本工作由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Wjlx201931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