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休背景下高中语文碎片化学习与沉浸式学习的协同应用策略研究

作者

董新菊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 453600

一、引言

碎片化学习指借助零散时间,以简短、分散的形式开展的学习活动,其核心在于利用碎片时间获取知识片段;沉浸式学习则强调在相对完整的时间内,学习者全神贯注投入学习情境,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碎片化学习与沉浸式学习有机结合,避免碎片化学习的零散化弊端与沉浸式学习的时间局限,成为优化高中语文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双休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习需兼顾时间的零散性与完整性,通过科学设计使碎片化学习与沉浸式学习相互配合。以下从四个连贯过程展开具体实施方法。

(一)划分时段类型,匹配学习形式

双休期间,学生可借助“滴答清单”等时间管理 APP 对全天时间进行细致梳理,划分出 5 - 15 分钟的微时段、30- 60 分钟的中时段以及 2 小时以上的长时段,随后依据各时段特性,适配恰当的学习形式,达成碎片化学习与沉浸式学习的协同增效。

针对微时段,可运用“五感沉浸式诵读法”开展经典课文的片段研习。比如在研习《故都的秋》时,选取“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类标志性语句,先以三种不同节奏诵读:初读感受语句韵律,再读联想画面细节,三读体悟情感基调。与此同时,借助“纸条”APP,其拥有丰富的文学素材库,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意象与老北京秋日实景照片、民国文人游记片段相关联,通过图文结合,深化对文本文化内涵的领会。

中时段适宜用于对单篇课文展开较为深入的梳理与探究。例如学习《祝福》时,先用 20 分钟借助“Xmind”思维导图软件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划分出“初到鲁镇”“被夫家找回”“再到鲁镇”“死于祝福夜”等关键节点;再利用 30 分钟聚焦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变化,通过“腾讯文档”的在线编辑功能,与同学协作填写“祥林嫂命运变化时间轴”,标注出不同阶段她的外貌、语言、神态变化,并剖析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在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现碎片化知识点的整合与沉浸式探究的融合。

长时段则适合运用“四维研读法”对如《雷雨》这般复杂的课文开展系统研读。从第一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场景切入,纵向梳理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发展脉络,横向对比不同版本的舞台剧本差异,立体标注蘩漪反抗周朴园时的关键动作描写,深度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的社会档案、巴金《家》等同时期文学作品,从多个维度剖析封建家庭的腐朽本质。研读过程中运用“Xmind”思维导图工具,动态呈现人物关系演变(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旧情、与蘩漪的夫妻关系、与周萍的父子关系等)和主题深化过程,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构建起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同时将之前微时段、中时段积累的碎片化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拆解整合内容,对应学习深度

将课文内容按认知规律与知识体系,系统拆解为基础层、理解层和探究层三个进阶式学习模块。在基础层,聚焦于语言文字、文学常识等浅层知识,适配碎片化学习场景。以老舍经典话剧《茶馆》为例,可将“裕泰茶馆”极具时代特征的布局描写,如“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八仙桌与藤椅错落摆放”等细节,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记忆卡片;同时,将常四爷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台词“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单独提炼,不仅标注台词出现的第二幕具体场次,还补充人物彼时被抓壮丁、愤懑无奈的状态,便于学生利用课间、通勤等零散时间快速记忆。此外,碎片化学习中还可融入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背诵,比如学习《茶馆》时,可选取抒发家国情怀的古诗词,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学生在零散时间背诵,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理解层与探究层则着重于文本深度解读与综合运用,适宜纳入沉浸式学习。以《茶馆》的深度研习为例,可安排连续的学习时段,引导学生系统分析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茶馆的陈设变化 —— 从最初的热闹体面,到军阀混战时期的破败萧条,再到抗战胜利后的畸形繁华,挖掘这些变化背后折射的社会动荡。

(三)衔接学习环节,构建认知链条

以《荷塘月色》为学习对象,先在碎片化时间完成前置任务:观看荷塘实景短视频,对照课文圈出“荷叶”“荷花”“月光”等描写对象,用符号标注比喻修辞的位置。进入沉浸式学习环节后,基于前置任务成果展开深入研读,逐句分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泻”字的表达效果,结合作者夜游荷塘的时间节点,联系其当时的生活境遇,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学习结束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延伸,通过语音备忘录复述《荷塘月色》的情感变化脉络,对比白天与夜晚荷塘景色描写的差异,将沉浸式学习形成的理解转化为口头表达。

(四)设计反馈节点,动态调整过程

建立“即时 - 阶段 - 综合”三级反馈机制。即时反馈针对碎片化学习,如完成《故都的秋》字词填空练习后,系统自动生成正确率报告,标注错误字词的出处与含义。阶段反馈用于沉浸式学习成果检验,在《雷雨》研读结束后,通过课堂展示人物关系图谱,由教师指出图谱中未体现的人物隐性联系,如周萍与鲁大海的兄弟关系对剧情冲突的影响。综合反馈则结合两者,制作《荷塘月色》学习档案,收录碎片化学习的意象卡片、沉浸式学习的情感分析笔记以及同学互评意见,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后续学习:若碎片化知识记忆不牢固,增加同类知识点的重复出现频率;若沉浸式分析深度不足,延长相关文本的连续学习时间。

三、结语

双休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学习,需打破碎片化与沉浸式的割裂状态,通过时段划分、内容拆解、环节衔接与反馈调整的连贯过程,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这一过程不仅能提高时间利用率,更能培养学生在零散与系统学习中切换思维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让语文学习在自主时间里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陈俊明 . 语文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的融合路径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12-16.

[2] 林秀琴 . 沉浸式阅读在高中文学作品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0):45-48.

[3] 赵文涛. 双休制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J]. 教学与管理,2024(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