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资源与途径

作者

任慧贤

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

一、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正所谓:“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具备良好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但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不是先天就已形成,而是通过后天各个方面对他们的培养,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加以影响而养成。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初中的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叛逆期,对自己所面临的事情易怒、易发脾气,对待失败容易产生挫败感等现象时时发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应逐步引导学生,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能够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耐心、不服输、勇拼搏的好学生。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

热爱祖国,这是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中华子女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拥护,我国才能不断的往前发展,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爱国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品质,随着时代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爱国情怀的熏陶和培养,而中学语文课堂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三)有助于增强法治观念,减少犯罪行为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犯罪年龄越来越小,犯罪程度越来越大,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出现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德育思想的渗透,有利于让青少年明辨是与非,明白对与错,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符合社会道德的事情。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防学生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从而树立自身的责任感。

二、现阶段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视唯分数论,忽视德育培养

教育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的初衷就是育人,“唯分数”论已完全背离了教育初衷。这种以升学率为主的应试教育观在人们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来破除传统观念对教育的阻碍,但当今社会也依旧存在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一切评判的指标。

(二)教师和家长陈旧的思想观念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唯分数论为主,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家长与教师的思想也受到此观念的影响,开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渐渐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要想成为一个真正卓越优秀的孩子不仅仅只在学习成绩方面,还应在自己的行为表现、为人处世、个人意志等方面凸显出来。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偏差

缺乏面临困难的抗挫能力。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的阶段,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起来,许多青少年在父母的照顾之下长大,父母为他们做饭、洗衣、辅导功课,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中遮蔽风风雨雨,为他们踢开人生道路的绊脚石,但这样的行为却使许多青少年越来越依靠父母,难以独立,经受不了挫折,遇到一些困难就开始想到轻生,消极避世。

不能够做到知行统一。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开始明白什么是善与恶,也渐渐开始明白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少年不仅仅是在成绩上有不断的进步,还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尊老爱幼、拥护祖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部分学生仅仅只停留在了思想层面,却没有很好的践行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欺骗他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说脏话等行为。

三、中学语文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1. 全员参与的立体交互评价

学生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同学、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进一步改掉自身的缺陷,完善自我。由于初中生心智方面还不够成熟,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也存在着一些片面因素,对自身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调动同学、教师、家长来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自身。

2. 注重激励性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富有个性化的评价语言来激励学生学习,评价语不能显得刻板和单调。

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在班级内设置表彰栏,如果学生再校期间做了任何符合道德行为的善意举动,就奖励一个小红旗,累计超过五个小红旗者,可以获得一个笔记本或者免做一次教室清洁等相关奖励。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来表现自己,这样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

3. 注重综合性评价

国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也需要把各方面相结合起来,观察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的表现,如考试成绩、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爱护公物、是否做到团结合作等等。综合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完善与提高,在教育教学中把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能极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

1. 挖掘教材德育思想

语文教材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中学语文课文收录了不同时期、不同生活背景的各种名篇,来展现我国的大好河山之美的《春》《三峡》《岳阳楼记》等;来赞扬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的《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说和做》等;传播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最后一次演讲》等;这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深层思想,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彰显德育的重要性。

2. 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义务教育 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与德育渗透密切的结合起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学习《乡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第一遍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标好字音、划好节奏;第二遍小组互读,带有感情朗读,如学生在朗读:“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时,我会要求学生用缓慢的语气读出作者对祖国深深的怀念之情。第三遍齐读,找准意象,理解作者作者通过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邮票所寄寓的是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船票所寄寓的是父亲之间的恩爱,坟墓所寄寓的是与母亲生离死别的悲痛,海峡寄寓的是对祖国深切的怀念。

综上所述,德育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自身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如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渗透德育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我国新时代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