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徐丽荟

吉林省通榆县明德小学校

一、引言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 年4 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小学音乐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新课标强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小学音乐教育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个性审美等多方面入手,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要求

2.1 课程目标的转变

2011 年版的音乐课程总目标主要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而 2022 年版新课标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艺术表现力”“提升创意实践能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等更高要求。这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学不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占比与含量的调整

“新课标”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中,音乐课时总比例为 9%-11%,小学教育需在合理范围内将更多教学精力分配给艺术类课程。与过去相比,艺术课程的占比和含量均有所提高,这体现了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也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2.3 评价体系的优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的评价体系呈现出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特点。2022 年版“新课标”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过程评价,注重课堂上学生的过程表现、技能展示和知识储备等,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成长。同时,新课标要求艺术类课程的评价要有标准可依,做到可测、可评,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且评价过程中不设水平等级,避免单纯的分数评价和功利化学习。

2.4 课程内容的融合

2022 年版“新课标”在坚持学科融合方面作出了新调整。不再将艺术、音乐、美术设置为三门彼此独立的课程,而是在以音乐、美术为主线的基础上,融入舞蹈、戏剧、影视,并在八至九年级将五门课程分别开设,学生可自选两项或以上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这种改进使课程标准的综合性更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3.1 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指学生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评判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不同风格、体裁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其能够辨别音乐中的美与丑,提高审美水平。

3.2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学生通过歌唱、演奏、舞蹈、戏剧等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小学音乐教学应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如正确的发声方法、乐器演奏技巧等,同时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使其能够生动、准确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

3.3 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素养。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创作,或者运用音乐元素进行创意表达,如创编歌词、旋律,设计音乐场景等。通过创意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4 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要求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国内外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拓宽文化视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四、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4.1 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感知

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音乐情境。例如,在欣赏《彩云之南》时,通过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图片及舞蹈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云南的独特魅力,进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故事导入创设情境:以故事为切入点,引出音乐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如在教授《小红帽》时,先讲述小红帽的故事,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再播放歌曲,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歌曲中的角色情感和音乐氛围,增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4.2 加强实践,提升艺术表现

多样化的演唱实践:除了课堂上的集体演唱,还可组织小组唱、独唱、合唱等形式的演唱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演唱技巧,如呼吸控制、发声位置、节奏把握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乐器演奏实践: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乐器演奏教学,如口琴、竖笛、打击乐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的演奏过程,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例如,在学习《瑶族舞曲》时,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增强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把握,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4.3 鼓励创新,激发创意实践

开展音乐创作活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如创编歌词、旋律等。教师可先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和方法指导,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比如,给定一个主题“我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编歌词,并尝试为其配上简单的旋律。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实践能力。

音乐表演创意改编: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音乐作品进行创意改编,如改变演唱形式、节奏、和声等。例如,将一首欢快的歌曲改编成抒情的风格,或者为一首简单的歌曲加入新的乐器伴奏。通过改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4 拓展文化,增进文化理解

挖掘本土音乐文化:结合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开展特色音乐教学活动。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可将当地的民族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学习本土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比较不同文化音乐作品:选取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分析其在音乐风格、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将中国的古筝曲《渔舟唱晚》与西方的小提琴曲《小夜曲》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把握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通过创设情境、加强实践、鼓励创新和拓展文化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音乐学习体验,让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