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路径
肖震忠
福建省惠安第一中学 362100
一、引言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真实项目来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活动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地理现象。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仍存在方式单一、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活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人地关系,进而培养人地协调观。
二、实施策略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架构跨学科主题,搭建人地认知平台
在架构跨学科主题、搭建人地认知平台的过程中,结合初中地理湘教版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选取具有跨学科属性且能体现人地关系的主题时,“中国的地域差异”是契合主题的知识点。
首先,深入分析地理教材中“中国的地域差异”这一内容,它涵盖了我国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人文经济(如农业生产、工业布局、人口分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关系要素。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多丘陵山地,形成了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北方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平原广阔,则以旱地农业为主,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刻影响,而人类的生产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如农业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等。
接着,确定具体的项目主题,如“探寻家乡与其他地区的地域差异及影响”。该主题既涵盖了地理学科中对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经济等方面差异的分析,又融入了语文、数学、生物、历史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探究家乡在气候、地形、农业、工业、文化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不同,并分析这些差异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产生的影响。
(二)引导多维度实践,深化人地互动体验
围绕架构好的跨学科主题,设计多维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人地互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针对“社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主题,带领学生走访社区的资源分布区域、环境监测点等,让学生直观观察社区资源的利用现状和环境状况,记录相关数据,如资源开采量、污染物排放量等。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观察方法,如绘制简易地图标注资源位置,同时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分析生态环境的变化。安排实验探究活动,结合化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对社区的水质、土壤进行简单检测,了解环境污染程度,并分析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此外,还可开展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社区居民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看法与建议。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中的人地互动关系。
(三)促进协作式探究,凝聚人地协调共识
在学生进行多维度实践后,组织协作式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研讨。各小组整理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和观察结果,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问题,例如地理学科关注资源分布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生物学科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化学学科关注污染物的处理方法等。对于探究中出现的分歧,如不同小组对社区资源开发方式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各自的理由,在辩论中碰撞思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报告,综合各学科的分析结果,提出社区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需体现人地协调的理念,既考虑经济发展需求,又兼顾环境承载能力。
(四)推动反思性拓展,强化人地责任意识
在完成项目报告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拓展,巩固和提升对人地协调观的认知。组织学生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自己在实践、协作中的表现,以及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变化。让学生结合项目主题,思考类似的人地问题在更大范围(如区域、国家)的表现,分析其成因和解决途径,将对社区的认知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行动方案,如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向家人宣传资源节约知识等,将对人地协调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可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如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观看纪录片,进一步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反思性拓展,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强化人地责任意识,使培养人地协调观的过程形成闭环,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结语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地理跨学科活动,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提供了一条科学有效的路径。从架构跨学科主题搭建认知平台,到引导多维度实践深化互动体验,再到促进协作式探究凝聚协调共识,最后到推动反思性拓展强化责任意识,四个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感悟人地关系的本质。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更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将人地协调的观念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这样的培养过程,为培养出具有强烈环境意识、责任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新一代公民奠定基础,进而为推动社会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瞿彦瑾 . 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地理教育,2024(3):42-46.
[2] 邰立群 .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探析 [J]. 教学月刊,2024(5):18-22.
[3] 戚明轩 . 跨学科视角下初中地理活动设计与应用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