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索

作者

李燕凤

岑溪市三堡中学

1 引言

课程思政不是某一门课程的“专利”,而是所有课程都应承担的育人责任。英语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内容涵盖日常生活、文化交流、人物故事等多个方面,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空间。过去,一些英语教学偏重语言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导致教学“有知无德”。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英语教师更应积极把握“思政育人”的机会,做到语言教学与思想引导同步进行。

2 英语课堂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1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外国节日、文化习俗、历史人物的介绍,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进行中外对比,很容易使学生“崇洋媚外”。在教学中恰当引导,让学生理解并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2.2 有利于拓展英语学习的育人功能

英语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思想传播的载体。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融入价值观念,比如讲述中国故事、表达家国情怀,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英语课程核心素养中就包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教学闭环。

3 初中英语课堂思政融入存在的问题

3.1 教师思政意识薄弱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初中英语教师更关注词汇语法教学与考试成绩,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有人认为英语是工具学科,与思想教育关系不大,导致课堂上缺乏主动挖掘育人元素的意识。部分教师虽有思政意识,但由于缺乏系统培训,不知道如何将价值引导自然融入教学流程,怕讲“深了”学生不感兴趣,也担心影响教学进度。长此以往,课程思政很难真正落地,育人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角色也就局限在“语言知识传授者”而非“育人者”。

3.2 教材利用方式单一

当前英语课堂仍普遍采用“讲—练—测”模式,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往往流于表层内容的翻译与讲解,忽视了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内核和情感元素。一些有育人价值的文本,如家庭、梦想、责任、友谊等主题,只被当作语言材料处理,没有延伸出思政教育的意义。此外,教师缺少对教材内容再开发的动力和能力,导致教学目标单一,课堂缺乏温度,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想启发,影响了课程育人的整体效果。

3.3 教学设计缺乏整合性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将语言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要么完全不涉及,要么仅在结尾“加一句”爱国口号,显得生硬、突兀。教学流程往往是围绕考试内容安排的,思政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无法与教学环节自然融合。一些教师也缺乏将思政目标融入听说读写活动中的经验和技巧,课堂节奏不协调,学生体验感不佳。结果导致学生对思政内容缺乏认同感,教师自身也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把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4 英语课堂融合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4.1 从教材出发,挖掘育人素材

教材是思政教育最直接的载体。初中英语课本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家庭、职业、友谊、节日等贴近生活的内容,教师应从文本中深挖背后的情感价值和育人资源。例如,在讲到“My family”时,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在学习“Jobs”时,可结合一线劳动者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担当。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引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本土化案例,将语言点与德育点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2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融入情感价值

教学活动是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应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在表达中流露情感。例如,在讲述“My Day”主题时,让学生分享父母一天的辛劳,用英语表达感恩之情;或在讨论“My Dream”时,引导他们思考理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既增强了语言实践的真实感,又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尊重、理解和感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

4.3 借助中外文化对比强化文化自信

初中英语教学中常涉及外国节日、习俗、人物等内容,这是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强化文化认同的良机。教师可以将“Christ-mas”与“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讲到“foreign heroes”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科学家、运动员等榜样人物,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文化对照,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帮助他们树立“知人知己”的文化立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学科育人的根本目标。

4.4 丰富评价方式,关注价值引领

传统英语评价大多集中在语法、词汇和答题准确率上,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适当调整评价体系,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活动参与中,关注学生是否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是否在英语学习中体现出责任感与集体意识。例如,可以在演讲作业中设立“最具家国情怀奖”,或在写作练习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真实情感的表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更全面,也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

5 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不应只追求语言知识的掌握,更应肩负起育人的使命。课程思政的融入不是“硬贴标签”,而是“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导。教师只要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善于从生活中找素材、从课堂中找切口,就一定能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让英语课堂既有“语用”价值,也有“育人”温度。

参考文献

[1] 张培强, 龚斯琴.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13(1):459-466

[2] 蒋静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渗透策略研究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5(6):117-120

[3] 钱文娟.“教育戏剧”促进农村初中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J]. 文理导航 ,2025(10):76-78

课题名称: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 编号:2025XKT—JYKY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