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农村初中七年级 美术教学的应用探究
潘诗雅
岑溪市波塘中学
1 引言
随着新课改推进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明确,美术课程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赋予了育人新使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美术课不应只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场,更应成为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的平台。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的起始阶段,学习热情高、世界观初步形成,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时机。结合核心素养理念,美术课程应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更应通过图像、色彩、构图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引导学生认知生活、关照自我、热爱家乡、厚植家国情怀。因此,探索一条在农村初中七年级美术课堂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是当前美育教师的重要课题。
2 农村七年级美术课堂现状分析
2.1 教学内容脱离现实,价值引导缺失
不少农村学校使用统一教材,但未能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与学生生活经验,导致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隔阂。教师在讲解“写意山水”或“民间剪纸”时,往往流于技法示范,忽略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意趣,错失了思政教育的良机。
2.2 教师育人意识薄弱,教学设计随意
美术教师往往专注于技能训练和作品完成,忽视教学目标中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在农村,部分教师本身师范背景较弱,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面对“怎么讲思想”“怎么引导情感”感到迷茫,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2.3 学生表达渠道单一,思维拓展不足
传统美术课堂中,学生主要任务是模仿或完成作品,缺少自由表达与价值讨论的空间。特别是在思政内容融入方面,缺乏启发性问题、对话环节和创作反馈,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内在情感的生成。
3 课程思政与美术核心素养的融合契合点
美术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这四个维度本身就与思政育人的目标高度契合。比如“文化理解”要求学生认知民族艺术、尊重多样文化,这正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创意表达”则可成为学生表达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因此,课程思政并不是附加任务,而应融入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在导入中引发思考,在欣赏中提炼价值,在创作中抒发情感,在展示中体现成长。
4 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策略与实践路径
4.1 精选教学内容,凸显思政价值
在湘美版七年级上册《第 1 课 画画你我他》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班级或家人,用画笔描绘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父亲在田里劳作的身影、母亲做饭时的神情,或是同学们课间玩耍的场景。这些生活瞬间不但贴近学生实际,也蕴含着劳动之美、亲情之爱与集体温情,正是课程思政育人的切入点。通过“画人”的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理解与尊重。
再如《第 5 课 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春节时贴窗花、挂灯笼等民俗习惯,引导学生了解年节文化的起源、象征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家庭团圆和民族凝聚力。学生可以尝试剪一幅窗花图案,或设计一个具有“福”文化特色的吉祥物,并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从艺术中体会传统美德。
4.2 创设对话情境,深化主题认同
在美术课堂中,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湘美版《第 4 课 标志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家乡元素”进行创意设计,让他们结合本地特色农产品(如稻米、辣椒、茶叶等)设计富有辨识度的标志。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乡资源与文化,讲述本地产业振兴背后的故事,将学生对“标志”的理解引向对乡土情感的认同与责任感
的升华。
再如《第 6 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可以布置“设计一盏代表节日祝福的灯”的任务,引导学生参考元宵节灯会、农村婚嫁红灯笼、清明节纸灯等民俗灯饰,探讨灯光在民间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动手制作与情感表达的融合,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家国文化内涵。
采用任务驱动、情景体验、成果展示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画中思”,不仅提升审美素养,也增强了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的效果。
4.3 鼓励创作表达,强化情感建构
课程思政的评价不应拘泥于技法好坏,而应更加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深度、情感投入与价值认同。在湘美版《第3 课 画家笔下的色彩》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色彩表现自己心中的“美丽乡村”。评价标准不再只看色彩搭配是否规范,而是观察学生是否真实表达了对家乡的感受,比如用明亮温暖的颜色表现农田、村庄和亲人,或用对比色突出城乡差异与希望。又如《中国美术作品概览(一)》中介绍到的齐白石、李可染等中国画大师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模仿—创新”的方式创作属于自己的水墨画。在评价中,除了观察构图和技法,更应关注学生能否在构思中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敬畏,是否能从传统中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通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如“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过程性 + 成果性”并重,既激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也促进其艺术修养和价值观念的成长。
4.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落实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是通过艺术语言引导学生讲好自己的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在湘美版《第 1 课 画家乡的风景》中,教师可以组织“我眼中的村庄”主题绘画,鼓励学生回忆村头老树、池塘水牛、秋收的金黄稻田等熟悉场景,用画笔描绘出最打动自己的风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画面背后的故事,如爷爷种田的辛劳、奶奶织布的手艺、邻里互助的温情,在视觉表达中融入情感叙述,强化文化认同感。再如《第 4 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身边传统图案,如织锦、瓷砖、窗棂花饰等,将这些民间元素重新设计成家居装饰画或服饰图样。过程中引入“非遗”概念,让学生理解传统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从而激发他们以新时代青少年的视角参与文化表达、讲述中华美学。
通过美术作品的个体化表达,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乡土情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5 结语
农村初中美术课是一片值得深耕的育人土壤。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课程思政的融入不是加法,而是融合与重构。只要教师换一个视角,设计贴近学生、贴近乡土的教学内容,用“画笔”讲思想、用“颜色”传情感,就能让美术课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养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堂。农村学校还应加大对美术教师的培训支持,为课程思政的扎根落地提供更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必富 .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实践路径 [J].亚太教育 ,2024(21):36-38
[2] 莫美华 .“大思政”背景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 [J]. 炫动漫 ,2024(9):1-3
[3] 燕飞 . 项目化教学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服装设计教学为例 [J]. 智慧少年 ,2024(12):0150-0152
课题名称: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研究 编号:2025XKT—JYKY33